赵志祥老师正在进行课例展示。
□ 本报记者 邹晨璐 通讯员 颜慧敏
2018年12月20日,由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主办、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课堂革命·福田表达”课堂变革新生态全国展示活动(语文主题学习专场)举行。活动的主要内容为语文主题学习的新思考和新策略,构建自主发展的生态课堂,帮助老师简单教语文、帮助学生轻松学语文,并通过在课堂内完成海量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夯实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次活动历时一天半,29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名师与会指导、上课,来自全国近千名教师代表现场参加了活动。活动全程进行网络直播,线上观摩人数从首日的12万持续攀升到56万。
教师应创造性地
使用教科书
“此次活动将共同探讨语文主题学习新策略,构建自主发展新课堂,交流分享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北京华樾教育语文课程教研院副院长陈文表示,语文主题学习定位于模拟学习规定、夯实学生人文素养、助推教师专业成长、营造学校浓郁书香氛围,秉承“紧扣课标,体现课内大量阅读,围绕主题学习自由阅读”要求,是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总体解决方案。
原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在开幕式上介绍了统编语文教材的理念。他表示,统编教材在识字、写字、阅读、应用等方面都有所加强,增设了新栏目。面对统编教材的改革,他指出,语文老师要自觉引导学生、带领学生抵制碎片化的浅阅读;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要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他期望语文老师抓好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提倡用“1+X”的方法教阅读。崔峦还提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和习惯,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福田区教育局副局长文渊表示,福田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不仅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也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语文素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未来,福田将进一步深化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成果,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高效课堂。
构建学生
自主发展的高效课堂
北京四中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从大语文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具体教学目标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李家声表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四种思维,即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智慧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及三种能力,即想象力、思辨力、创造力。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教育集团总校长张健以红岭教育集团为样本,梳理了语文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素养、阅读路径等方面的关系,并分享了他关于语文课堂变革的思考:第一,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的责任和使命;第二,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广泛阅读;第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关键在于阅读。
“创就是创意、创新、创造;感就是感知、感受、感悟。如果我们以创感为双目,以阅读为手段,就一定能够推进走向语文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深圳市侨香外国语学校校长王君健分享了基于创感教育理念的课程改革经验。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校长姚晓英在分享中表示,教科院附属小学的办学目标是办一所森林中的新学堂。姚晓英把学校定义为森林中的图书馆,她认为构建森林中的图书馆需要五把金钥匙——构建丰富而立体的语文课程;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转变教与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构建全阅读空间。
课例展示(部分)
课例:二年级《小狐狸你好》执教教师:福田区教科院教研员 赵志祥
以海量拓展阅读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开始前,赵志祥先和学生进行了互动。学生的童言趣语引得现场学生笑声不断、老师掌声连连,赵志祥的幽默机智也让“课未始,兴已浓”。
赵志祥的课堂分为三个环节。《朗读手册》作者吉姆·崔利斯说:“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的惟一而重要的方式。”因此,赵志祥在第一环节中以《狐假虎威》为切入点执教群文《小狐狸你好》,和学生一起分角色进行朗读比赛。其间,赵志祥夸赞了学生天籁般的读书声,激发了其浓厚的朗读兴趣。在他的引导下,学生又分别朗读了《小狐狸分奶酪》以及高洪波爷爷的诗。
在第二个环节中,赵志祥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两组词语并提出疑问:“狐狸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现在选一个词开始写。”同学们的答案有:“可恶、可爱、聪明、狡猾……”赵志祥在教学中用词语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其提炼词语,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在第三个环节中,赵志祥为学生大量拓展有关狐狸的图书、读本,当听到有大部分孩子读过推荐的书目时,赵志祥对学生的阅读量给予高度评价。他希望通过海量的拓展阅读,激活孩子们的思维。
课例:一年级《荷叶圆圆》执教教师:福田区下沙小学 包栎
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体悟“美”
包栎的课堂以一曲欢快的音乐《江南》开始,通过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识记“大大的、直直的、甜甜的”,为学生描绘了一幅夏日乐趣多的画面。在随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包栎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使其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请学生进行阅读展示,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组内带着动作去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夏天的生活里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霜风吹过几回,冰淇淋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冷”。包栎的课堂正是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自我展示等方式亲历体悟抽象概念,加深其对词语的识记程度。最后,包栎和学生共读“美”的故事,通过认识“美”的字源演变,引导学生了解美、感受美。
课例:四年级《诗中的离别》执教教师: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白皛
引导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的味道
在白皛的课堂上,他首先让学生“慧眼辨诗”,找到校本课程《快乐学吟诵》中关于离别的诗,并让学生加上动作读诗,引导学生“读出长短高低,在声音中感受诗的味道”。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发现,原来柳、酒、月、山、水、舟、亭都是离别诗中的常用“意象”。
除了“慧眼辨诗”外,白皛的课堂还包括“有味读诗、意象解诗、创意诵诗”3个活动板块。他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发现离别诗的“标记”,借用吟诵符号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引导学生因声求意;聚焦意象,理解诗情;运用“重叠吟诵”,体会、感受、表达离别诗的情绪。最后,课堂在《送别》的歌声中,在孩子们“悠悠侨香校,此会在何年”的离别诗吟诵声中结束。
白皛的课堂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意蕴,学生在白皛极富韵味的引导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音韵、意象,学会了辨诗、解诗、诵诗,经历了一场传统文化的浸润。
课例:
五年级《刷子李》
执教教师:
福田区荔园小学 谢佳芮
内化课外阅读
落实读写结合
谢佳芮以自己之前学生的优秀写人习作片段导入新课,高度聚焦人文主线“奇”和训练主线“动作描写”,通过“先读《刷子李》中的"刷",发现文本密妙;再读《苏七块》的"接"、《酒婆》的"喝"、《张大力》的"举",品悟动作描写之法;迁移仿写一个动作,传神刻画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精准训练中经历了阅读、发现、表达的过程。
这是一节高容量的课,学生共阅读了九个细节描写片段,但教师教得“聚焦”“精妙”,学生学得“扎实”“透彻”,用得“自然”。对于“如何将课外阅读课内化、如何将读写结合落实到位”,谢佳芮用课堂教学给出了答案。
课例:
三年级《灰雀》
《四块糖的故事》
执教教师:
福田区侨香外国语学校张莹
引领学生阅读
“入情入境”
张莹的课堂聚焦“人物对话”,由“检查预习,正确朗读;评价人物,分角色朗读;品味语言,揣摩心理;发现共性,总结提升”四大板块组成。课堂上,各版块构造清晰,内容聚焦,学生学习活动充分。
“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在这节典型的主题学习“1+1”课型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张莹的智慧引领下,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多层次朗读,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想象人物心理活动,并发现了两篇文章中两位人物共同的语言特点和精神品质。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景里,入情入境,用稚嫩又充满童真的语言分享了自己的发现,赢得了现场老师们的称赞与掌声。
新闻推荐
狮岭小学戏剧表演晶报讯(记者张颖/文通讯员申建勋/图)《冰雪奇缘》《小英雄雨来》《西雅图酋长的宣言新编》……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