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秦兴梅
深圳市六届人大七次会议1月17日迎来人大代表报到。深圳市人大代表、市民政局局长廖远飞就代表委员高度关注的养老热点话题,向记者现场介绍了深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新进展。
2018年,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将郑学定等203名市人大代表提出的13件建议案合并形成《关于加快推进深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建议》(以下简称“《重点建议》”),由市政府重点办理、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重点督办。
标准化建设跻身“国标”
“老有所养”是社会的热切期盼。廖远飞介绍说,深圳对代表、委员们关于推进建设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案、提案高度重视,结合深圳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最终确定了加快推进深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11项主要任务、34项具体任务,及每项任务的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目前,《重点建议》涉及的有关任务已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政策体系方面,《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稿)已形成送审稿,提交市法制办审核;《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措施》《深圳市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办法》《深圳市关于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已印发实施。
标准化建设方面,市民政局牵头制定了《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评价规范》《医养结合质量评价规范》等一批新的标准文件,其中养老社工服务标准被民政部列为行业标准。积极鼓励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目前星级养老机构已达7家,盐田区社会福利中心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养老标准化试点单位。
回应“老有所养”期待
民生是落脚点也是着力点。廖远飞介绍,按照《重点建议》的思路,深圳致力于在2020年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老有所养”的梦想日见真切。
加快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研究制定政策加快推进长者助餐服务,织密筑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市建有长者助餐服务机构24家,力争到2019年底初步实现长者助餐服务全覆盖。推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整合为多功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动将适老化改造纳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9家,老年星光之家916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662家,居家养老服务网点200多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
加快推进养老机构设施建设,供养型、护理型床位列为发展重点。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5家(公办24家,民办21家),养老床位11166张,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8张。其中,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方面,市养老护理院已开业运营,涵盖养老护理、老年人文体活动、老年大学、康复医疗、临终关怀在内的民政“9+3”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各区将规划建设一家示范性的公办养老机构列入“十三五”规划,宝安、福田区已开工建设,盐田区项目已封顶,光明区项目已竣工。社会力量方面,新出台的《深圳市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办法》,相关资助范围和标准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带动了全市在建或拟建民办养老机构项目5个、增加床位2000张。
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满足群众居家健康养老需求。全市共有37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机构对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全覆盖。60家社区日照中心与社区健康中心建立医养结合机制。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和健康管理率达50%。
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效率。依托深圳“智慧城市”建设,市民政局正在牵头推动建设全市统一的智慧化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推出养老服务一卡通行的深圳智慧养老颐年卡。
此外,深圳还稳步提升老年人福利保障水平,老人意外伤害及意外医疗保险项目覆盖全市老人,敬老优待证实现全市通办,高龄老人津贴发放年龄降至70岁,每年惠及逾10万名老人;成立深圳健康养老学院,推动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培育和资助社区各类老年社会组织,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尚。
引导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廖远飞说,深圳今年加快推进深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重点突出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包括进一步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用好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加快构建“1336”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政策创制力度,重点推动《关于建立养老1336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批养老服务法规政策文件的出台;加大服务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力度,引进更多养老服务新举措;推动建立老年人照顾津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稳步提高老年人福利保障能力和支付能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闻推荐
本报讯(侨报融媒记者张珊通讯员曹蒙)近日,盐田区非公党委组织全体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