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邹晨璐 整理报道
1月12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发布《关于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建设的专项督导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从总体情况、主要做法、存在问题、督导建议四个方面对2016年、2017年学校规划建设任务完成的督查评估情况进行了梳理。2018年,市教育局、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两个督导组,对全市10区(新区)开展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建设专项督导。督导组通过听取各区(新区)自评自查报告、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抽查学校和教育用地、访谈区分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了解区域义务教育学位规划布局、机制保障、实施成效等方面情况,最终形成专项督导报告。
2016—2017年
新增学位9.26万个
2016年、2017年,深圳各区(新区)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共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9.26万个。各区(新区)原规划新建学校共计32所,实际建成34所(规划项目29所、规划外项目5所),完成率为106.2%;原规划改扩建学校38所,实际完成47所(规划项目38所、规划外项目9所),完成率为123.7%。
但是,由于用地紧张、规划建设周期长等多种原因,纳入规划的学校建设任务未能全部如期按量完成,新增学位尚未能完全满足学位增长需求,超规模招生和大班额现象仍较普遍,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压力依然较大。
多措并举加强学位建设
据了解,各区(新区)均成立了以区长或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学位建设工作领导推进小组,加强跨部门协调。如福田区组织编制了《福田区城市更新“十三五”规划》,通过城市更新项目科学规划学校,增加学校用地。南山区成立学校文体项目建设分指挥部,近两年召开协调会议30余次,有效解决了学校建设问题。宝安区要求每个新街道选2至3个教育用地,老街道选1至2个教育用地,全区共新增24个义务教育土地储备。龙岗区建立分级协调、建设计划等6大机制,确保各单位落实各自工作职责。龙华区破解了原村小改扩建项目存在的历史遗留难题,简化报批监管流程。
在经费投入方面,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均优先保障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建设经费,按实际需求及时足额保障落实。例如,罗湖区在财政总量不大的情况下,三分之一用于投入教育;2017年政府投资学校新改扩建项目资金安排为1.5828亿元,教育费附加中安排学校建设资金1.5073亿元。南山区“十三五”计划投入约30亿元,比“十二五”增长了两倍。宝安区“十三五”学校建设投资计划55亿元,比“十二五”大幅增加。龙岗区2016年、2017年学校建设投入分别达2.2671亿元、3.3595亿元。龙华区“十二五”学校建设投入13.143亿元,2016年、2017年投入分别为4.0548亿元、4.4251亿元。光明区“十三五”期间学校新改扩建项目计划总投资25.18亿元。
同时,各区(新区)积极创新学校建设机制,采用代建制、优化学校建设流程等措施,加快学校建设进度;采用提高空间利用率、学校建设标准等措施,挖掘学校建设空间。如罗湖区在全市率先提出“上天入地”校园建设思路,采取“一校一案”,最大限度地深挖空间潜力。盐田区与学校教师住宅业主签订搬迁协议,将校内教师住宅置换出来,增加学校场地和用房。南山区首创引入企业代建模式、EPC总承包模式、开发商配套建设(含回购)模式等多种管理模式建设学校,引入专业化管理力量,有效控制质量和造价,缩短学校建设工期。目前福田、龙华、罗湖等区多所学校新改扩建项目引用代建制。龙岗区优化学校建设流程,实现了批量审批、批量办理、批量报建,大大缩短审批时间。坪山区针对存量村小较多的状况,率先编制实施公办中小学土地和房产确权解决方案,开创深圳市学校土地和房产产权登记之先河,扫除了学校改扩建用地障碍。龙华区通过创新项目管理机制、探索切块管理模式等方式,审批时间可压缩三分之一。大鹏新区创新建校机制,引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
将确保学校优先规划建设
从督查的情况来看,各区(新区)学校建设普遍面临规划教育用地落实难的问题,学校规划布局和选址不尽合理。有些教育规划用地由于附着建筑物、位于生态线内等原因,难以或无法落实,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有待加强。与此同时,各区(新区)“十三五”规划新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共104所,其中2016年和2017年共完成28所,占规划总数的26.9%,总体时序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后期建设任务较重。
为此,市政府督导室也给出了建议,希望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规划建设的制度机制,确保学校优先规划优先建设;多措并举,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设任务按量完成;此外,要加强监管,解决超规模办学和大班额问题。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陈敏)昨日,盐田区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广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