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们建议加强港口大气污染防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生态港口群。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陆军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轩慧
在今年深圳两会中,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人大代表们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不少建议。如建议加强港口大气污染防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生态港口群,扶持深港创新科技企业、加强打造大湾区创新高地,建议组建粤港澳大湾区会计联盟等。
建议一:加快推进粤港澳港口大气污染防治
杨军、吴滨、潘樟良等17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要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绿色港口群,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大气污染防治刻不容缓。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0个港口,其中亿吨级港口5个,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更是位列全球前十。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区域空气质量提升带来巨大压力。以船舶靠港为例,一艘中型到大型集装箱船如使用3.5%含硫量的船用燃料油,并以70%最大功率负荷行驶,其一天排放的PM2.5总量大约相当于我国50万辆国Ⅳ柴油货车一天的排放量。据调查,珠三角港口远洋船舶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已占到珠三角排放总量15%左右。
近年来,深圳市在港口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2015年至今,深圳市相继出台《深圳市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16-2020)》《深圳市绿色低碳港口建设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制定并发布内地首个船舶排放控制环保公约——《深圳港绿色公约》。
以盐田港为例,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315.97万标箱,占深圳港的51.13%,为全球单一港区集装箱吞吐量最高的码头。采取了系列减排措施后,盐田港过去5年的单位标箱能耗和碳排放减少近15%,助力盐田区PM2.5年均浓度持续保持全市最低,连续4年优于欧盟标准。
尽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坚持,深圳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地区,在绿色港口立法、排放控制区设立、标准制定、排放清单编制、激励政策制定及监管执法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人大代表们建议,以船舶污染治理、港口岸电使用、绿色多式联运、协同监管执法为切入点,逐步推进,打造全球领先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生态港口群。
通过立法或其他强制性政策要求粤港澳港口提升岸电供应能力和具备受电能力的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可在深圳港先行先试,后将“深圳标准”推广至大湾区。建议创新船舶使用岸电的供售电和激励模式,合理优化岸电价格补贴机制,给予港口一定的市场主导权,降低岸电使用成本。
鼓励使用更低含硫量燃油,规划建设低硫油供应中心。探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货运集散中心等。统筹规划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内LNG货运车辆加气站建设,推广港区外货运LNG应用。将航运企业的违规记录与补贴政策等挂钩,确保各类已出台的港口污染防治要求落到实处等。
建议二:打造大湾区创新高地
魏玮、方芳等6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深圳具有非常优质的技术基础和产业资源,而香港又是高度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所以以科技服务金融,可以大力促进深港金融科技产业的联动发展。在这个趋势下,深圳应该积极扶持深港创新科技企业,进一步打造大湾区创新高地。
人大代表们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政府扶持,开展股权创投政策整合和体制创新。布局深港产业创新合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立深港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孵化加速提供资金资本。聚焦产业结构优化,打造基金高地和深港产业创新龙头基金。
借力香港众多优秀大学的产学研优势,设立科技合作的执行机构,联合开展科技和创业发展战略研究。优化配置两地的创新资源,加强深港有关人才、设备、项目、信息等资源的交流和互换。
引导两地市场能力和研发能力的科技企业、外商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文化创意企业等建立产业联盟等。
建议三:组建粤港澳大湾区会计联盟
郑学定、吴滨、肖幼美等11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组建粤港澳大湾区会计联盟的建议。他们认为,组建粤港澳大湾区会计联盟可以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知名高校会计、财税和审计师资团队的科研力量,联合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协会等机构开展“政产学研”的重点课题研究和攻关,为大湾区建设在会计、财税、审计等方面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向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库和咨询服务,促进大湾区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人大代表们建议在深圳市财委的领导下由具有较强会计师资团队的在深知名985高校哈工大(深圳)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开展组建粤港澳大湾区会计联盟的筹备工作,起草组建联盟的具体方案和章程,以及从香港、澳门和广东等知名高校及粤港澳三地会计学(协)会、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和知名企事业单位遴选发起单位,筹备联盟成立大会等事宜。
新闻推荐
政协委员建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打造以海洋为主题的文化节庆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韩文嘉)在16日下午举行的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分组讨论中,有政协委员提出,深圳在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