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相聚长者食堂用餐,其乐融融。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向鹏 秦小艳
家住福田区南园街道的赵翠娥老人,以前每次经过南华村70栋一楼北侧时,都掩鼻绕道而走。如今,她成了这里的常客,几乎每天中午准点到这里“报到”。
“南园先锋”长者助餐食堂正式运营4个多月来,这个昔日噪音不断、粉尘飞扬的简陋木板加工厂,变身一个饭菜飘香、欢声笑语不断的老人活动“根据地”,每天上演着平凡而暖心的故事。
政府补贴
老人午餐“两荤一素一汤”仅付8元
白色餐桌餐椅配上小方格桌布,照片墙上贴着老人们的照片……近日中午十一点半,记者走进长者食堂看到,这个20多平方米的地方布置温馨而精致,颇有几分家的味道。
服务台上,几名身着红马甲的社工正将热乎乎的饭菜装到红色保温袋里,供订餐老人前来取餐。一侧的就餐区,十几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边吃饭,边拉家常。
当天的配餐是三菜一汤:沙姜白切鸡、西芹豆干炒肉、炒菜心、冬瓜骨头汤,老人们吃得有滋有味。“菜烧得软烂,很符合老年人的口味。”正在就餐的老人告诉记者。
建成于1985年的南华村,是深圳最早建设的政府大型住宅小区之一,居民大多是深圳建设的“拓荒牛”。今年76岁的朱鸿韵老人,退休前是深大的老师。1984年,她从湖北武汉来到深大工作,一年后分到南华村的房子,一住就是几十年。如今,她是一位独居老人,每天的吃饭成了大问题。
“为了解决老人吃饭难,我们将原有旧厂房改造成为食堂后,政府为老人补贴近一半的餐费,一顿15元的午餐,政府补贴7元,个人仅需支付8元。”南华社区工作站党委书记梁少云介绍,该食堂面向低保及低保边缘困难家庭老年人、享受民政抚恤补助优抚对象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年满7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空巢、独居高龄长者。
长者食堂开张后,朱鸿韵和同住在南华村的老同事们每天相约到食堂吃午餐,仿佛回到了当年在深大食堂吃饭的岁月。“这个食堂办得太及时、太贴心了!我们参与见证了深圳的改革开放,现在老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还是这么关心我们。”她感慨地说。
变身“外卖哥”
党员上门送餐解难题搭纽带
南园街道引入优质配餐企业,政府补贴餐费,组织志愿者提供上门送餐服务,打造了一个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社区大部分的老人很珍惜一天中难得的和老邻居共聚午餐的机会,坚持到食堂就餐。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由社区党委和党群服务中心的党员、社工、义工们轮流上门送餐。
目前,南华社区共有常住人口120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超1500人,70岁以上792人,80岁以上、独居、空巢200多人。社区工作站经过深入调研发现,这里老人很多是深圳早年的优秀教师、工程师、医生、律师等,大多数文化素质较高,子女事业发展较好,没有经济压力,但是他们缺乏陪伴,少有社交乐趣,生活自理能力欠缺。
目前,长者食堂平均每天为120位老人配送午餐,数名党员、社工、义工上门送餐。有空的时候,梁少云也会加入其中,变身“外卖小哥”。“老人们非常欢迎我们,一进门就拉着我们聊天,送餐服务成了党员和群众联系的纽带。”梁少云说。
在送餐的过程中,党员、社工、义工也切实为老人解决实际问题。3月11日,志愿者李庆玲在送餐途中,发现一位前来食堂取餐的老人不舒服,险些晕倒。李庆玲立即联系社康医生救治,并通过调配视频等方式,第一时间找到她的家人,将老人安全送到家。
去年底,长者食堂还为社区的100多位老人举行了一场集体生日会,老人们聚在一起吃蛋糕,表演节目,很多老人高兴地流泪。
“打造长者食堂,是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多方资源,为老人提供精准优质服务的探索。未来,我们将在街道范围内全面推广该模式。”南园街道党工委书记林志平表示。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李天军报道:14日上午,福田区举行机构改革任职集中宣布暨新机构集中挂牌大会。会上,福田区106名干部获任履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