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能科技园效果图。
紫荆1号双创园。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创新能力自然不必言说。龙华区近年来也在大力提升全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数据显示,去年龙华区新增各层次创新载体15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3家、创客服务平台3家,区级加速器1家、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1家。
高科技创新企业要快速发展,需要整合上下游资源,达到最优化,而这需要平台和载体来助力实现。作为孵化载体和众创空间,宝能科技园和We Serve众创集团在引才、留才上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既要引进来,也要留得住,这样才能有稳定的创新成果,释放持续的创新动力。
宝能:为产业发展助力 为企业成长赋能
“深圳市特色工业园(电子信息)”“深圳市产业链专业园区(物联网)”“深圳软件园龙华分园”“深圳市宝能科技园科技企业创业孵化中心”“深圳市留学人员(宝能)产业园” “龙华区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园区”“龙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龙华分园)”“龙华区留学人员(宝能)创业园”……位于龙华区清祥路的宝能科技园获得过不少荣誉称号,这个面积168万平方米的大型科技园区,目前一期运营成熟,二期启动招商,三期项目在建。
“一期入驻了372家企业,二期新增产业用房体量35万平方米,能吸纳1000余家企业。”宝能科技园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各地的科技创新科技园区已然成为了创新驱动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科技园区、产业园区有些是经过旧厂房升级改造,有些则如宝能科技园一样,有专业的产业规划,致力于做好产业内容的运营。
事实上,宝能科技园的园区服务与发展规划一直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在推进的。与其他园区不同的是,宝能集团不仅是科技园运营方,同时也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延展着自己的产业版图。可以说,宝能科技园是一个资源整合平台,随着自身业务板块的发展、壮大,科技园在为入驻企业对接各类有效资源的同时,也在为宝能自身产业版图筛选着优质合作伙伴,为其快速导入资源,助力企业快速成长,与当地产业生态和宝能集团协同发展。这充分体现出宝能科技园“开放”的运营理念。
所谓产业化,其实细分来看,可具体到每个企业,再具体到每一个人。所以在产业内容服务上,宝能科技园极力思索如何通过服务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留住企业。宝能科技园工作人员介绍,传统产业园区,侧重于场地租赁。宝能科技园的做法更多是为企业提供各类对接服务,这个对接包括了人才服务的对接、金融需求对接以及政策扶持对接等方方面面的资源。通过这些资源渠道的打通,帮助企业快速孵化成长,成就企业品牌的同时,也希望通过企业的影响力,擦亮园区的招牌。“事实上,我们在人才福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久前,宝能科技园还分别针对企业对高层次人才、中高层管理者以及一般职能人员的需求举办不同规模和场次的招聘会,为企业招揽各路英才;宝能提供的人才公寓,深受企业员工的欢迎。目前公寓已全部申请完毕,二期开放后,将释放更多公寓体量,满足人才住房需求;另外,宝能连续6年租赁大巴车,为企业工作人员提供免费乘车服务,以及免费的运动健身场馆……种种举措,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福利,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人才。”如今二期项目已启动招商,宝能科技园引导产业定位的思路也发生了改变。
据了解,二期项目更侧重于新能源汽车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宝能科技园一期积累了大量的电子信息技术企业,产业链非常齐全,包括从前端的传感器、芯片到后端的云计算平台、大数据中心等,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聚集优势,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拓展,将更有利于与新兴产业链条进行融合发展。
We Serve众创集团:引才留才 需要足够产业空间
最近,We Serve众创集团又传来好消息,去年引进的由2名“千人计划”专家以及1名“孔雀人才”组建的研究mini LED微显示屏的团队最近通过了深圳市孔雀团队的认定,这不仅意味着We Serve众创集团拥有的孔雀团队数量增加了,还代表着We Serve众创集团直接孵化出了一个孔雀团队,其孵化及引才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近两年,We Serve众创集团不断传来引才落地的好消息,目前紫荆1号双创园区拥有2个孔雀团队、1个省创团队、8名“千人计划”专家,还有二三十名博士、硕士、孔雀ABC类人才等高科技创新领域专业人才。龙华区的首个院士工作站也是由We serve众创集团和龙华区共建并落户紫荆1号双创园,这其中,包括了中科飞测孔雀团队,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闵永刚教授团队等。
要吸引人才和团队落地,需要打通多个资源渠道。不过这个关卡,在We Serve众创集团CEO杜小龙的眼中,并不是关键的制约问题。以新认定的孔雀团队为例,杜小龙把三名高层次人才引进众创空间后,免费划出了200平方米的场地供三人实验及办公所用,免费期限长达半年。随着团队通过了孔雀团队认定,该团队首期可获得1500万的扶持资金及创投的投资,为了拥有更好的实验场所和办公用地,该团队租下了众创空间整整两层共计2200平方米的场地。从200到2200平方米,可以看出,除了创新载体具备快速孵化企业或团队的能力外,人才是否能留下来,一定是会受到产业空间制约的。
杜小龙介绍,目前,We serve众创集团 已经没有剩余的产业空间可供使用,其旗下一路之隔的紫荆1号双创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杜小龙介绍,最初中科飞测落地龙华,入驻紫荆1号双创园时,才租用了几百平方米的场地。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发展,从几百平方米逐渐到一整层,再到二层、三层,最终,杜小龙清空了整栋原有的租户,把整栋厂房给了中科飞测。“没有办法,如果我没有更多的产业空间提供给创新人才以及团队使用,我们就没办法留住他们,前期的引进和孵化努力就都白费了。”
紫荆1号双创园并非杜小龙想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他希望以众创空间和紫荆1号双创园作为起点,打造具有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将集合创客空间、孵化器、双创产业园等创新孵化载体,以打通官、产、学、研、商等产业链壁垒为主,整体提升生态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
在致力推动紫荆1号高层次人才双创园这件事情上,杜小龙认为做完与做好,是两个概念,他不仅要把生态园区做起来,还要把它做好,做成“叫得响”的品牌园区,这不仅需要时间和魄力,更需要有更多的产业空间来支撑。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文 蔡维泽/图(效果图除外)
新闻推荐
本报讯(龙华新闻记者周德萌通讯员吕丹红)3月27日下午,大浪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大浪综合医院推进情况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