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副校长田亿欣、名誉校长白建原、校长宋如郊。
校长档案
宋如郊,教育硕士、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首批及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实践导师。兼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海南省卓越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深圳市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评委。
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市、省、部“九五”至“十三五”课题约20项,论文、课题、教学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40余项;参编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8种,参编省级地方课程教材多种;策划、撰写、主编学术著作、工具书、教参学辅资料等120余部,逾2000万字,在国内近20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专著《语文:让生命更美丽》入选“名师成长丛书”;专著《做幸福的语文仁者》入选“岭南教育家丛书”。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2期)、《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4期A刊)封面人物。所主持省级名师工作室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名师工作室”栏目封面,经验文章被同刊宣传推广。
1987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分配到东北师大附中任教;1996年起从事教学、教研管理工作,先后参与筹建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任常务副校长)、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任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任执行校长);2005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任高中部语文组长,中学部教导主任、中学部部长,副校长);2013年任南头中学副校长;2015年1月兼任南山区深云学校筹建组组长,2016年2月任深云学校校长,同年3月深云学校更名为深圳市南山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同年6月任该校校长至今。
学校档案
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合作兴办的深圳市首家、目前全市唯一的公立学校;南山区属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2016年首届招生,2017年高标准通过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督导评估,2018年高水平通过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评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中小学建设的首个心理梦工场所在单位;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创新科学教育基地首批先导校之一;全国首个脑科学与学习能力研究联合实验室基地;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运行机制探索》课题唯一参研学校。
校训:仁而立人切问躬行
办学三年创造南山区北部片区最好成绩
问:宋校长好!首先祝贺贵校去年底高水平通过深圳市教育局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评估。我注意到评估组的总结报告说贵校“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快速发展,是一所具有人文情怀、具有良好口碑的发展势头强劲的学校”,用评估专家的话说,你们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做了别人五年甚至十年未必做得到、做得好的事,学校在不足三年的办学历程中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为南山教育的“优质-均衡-高位”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大的贡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宋如郊:谢谢您!高水平通过办学水平评估使我们全校师生家长受到了鼓舞,我们更加坚定了不辜负各界期望办好学校的信心,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的表彰和鼓励总是能够增加我们前行的动力。我们开办的第一年就获得了南山区教育局“南山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的表彰,随后又获评“南山区少年创新院”分院学校、“深圳市中小学创客实践基地”“深圳市2017年度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先进单位”“深圳市十佳校徽”“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创新科学教育基地”先导学校;获得了“南山区第四届教育改革创新奖特等奖”“广东省首届国际象棋校际联赛团体一等奖”“广东省2018年中小学生创客大赛团体特等奖”“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成果一等奖”;社会机构还颁发给我们“改革创新领跑学校”的名号;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开办三年来获得了国家、省、市、区级奖励近400项;国家及省市区级课题师生申请立项30余项;初中各年级在全区统考中均名列前茅,创造了南山区北部片区最好成绩。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充分信任、大力支持。立校至今,我们始终得到南山区政府、区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始终得到合作办学方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使学校成为南山区教育局打造区域内南北片区均衡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办学双方共同委托白建原(中科先进院核心创建者之一、首任书记、副院长)出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她悉心指导办学,使学校的办学特色迅速形成和发展。要办好学校,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我有一个优质高效、思想活跃、行动力强的团队,学校所有的业绩都是我的伙伴们用智慧、心血和汗水干出来的,他们个个是教育精英。其中,田亿欣副校长就是突出的代表,学校办学理念里的“科学+”概念就是他提出的。
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办学哲学:立足当下,立足华夏,立足传统;尊重规律,回归常识,守正出新;因地制宜,因时而化,因人而立;着眼于人的真实发展,鼓励人的个性化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不尚虚浮,不搞噱头,不玩概念;以正确的办学资源观整合办学要素,以正确的办学价值观设计学校发展模式,以正确的办学方法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
基于这个办学哲学,我们认清了办学方向,建构了相应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原则和办学策略,确定了办学目标和办学愿景,确定了校训、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规划了办学路径,制定了实施方案。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顶层设计,有了合作办学双方的资源创新式整合,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取得了一些成果。“科学+”为办学注入科学教育表达基因
问:您的办学观让我印象深刻。贵校是深圳市首家、目前也是唯一的公立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公办学校,据了解这种类型的学校贵校在全国是第二家,您作为创校校长靠什么才可能办好这种类型的学校?
宋如郊:您的问题非常好,您说出了我一直焦虑的问题。四年来我和我的伙伴始终秉持创新的心态和精神,殚精竭虑,探索前行。今天我们仅仅取得了一点阶段性的成果,回顾历程,唯有创新才可能办好此种类型学校。
没有可资借鉴的理论、经验和做法,只能自己创造。我经常自我追问:这种新型的合作办学类型,与以往的、现存的其他办学类型有何异同,共性是什么,不同在哪里?这种类型是否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否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民众的发展需要?这种类型有没有内在的发展逻辑,它的生命力在哪里,它的缺陷是什么?这种类型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可以被复制的模式?
我们从合作办学的双方寻找办学基点,再从这个办学基点出发进行教育创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是深圳市唯一一所综合型、创新型的顶级科研机构,具有强大的科研人才和成果优势,是可依赖的、稳定的、不断创新的办学资源;依托这一资源优势,抬高学校发展起点,为办学注入强大的科学教育表达基因,我们提出了“科学+”的概念,由此逐渐形成以“仁而立人,切问躬行”为核心理念、以“科学+”为路径的课程体系,系统办学思路也明朗清晰了;特色办学、特色发展基于这种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油然而生。我们主张全体师生在教育实践中遵循“仁而立人,切问躬行”的校训,以“三动”(动手、动心、动脑)为途径,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与科学家一起对话,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成为具有“三爱”(爱科学、爱生活、爱国家)精神的“全”“能”“人”(“全”指全员、全程、全方位、全频谱“浸润式”培育学子;“能”指着重培育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人”指使学生成为志向高远、心性优美、思想活跃、体魄强健、习惯优良的人)。
问:看来创新是办好新型学校的法宝。“科学+”为办学赋能,而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你们目前落实的特色课程有哪些?
宋如郊:我们构建了浸润式“科学+”系列校本课程。其中的先导项目是“博士课堂”,特色项目是“中科讲坛”和“中科研学”,常规项目是“中科悦读”和“中科五分秀”,核心项目是“中科少年科学家”,补充项目是“中科科学社团”和“中科科研俱乐部”。这些项目都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我们所创设的“博士课堂”是制度化的、进入课表的固定课程,目前已经有30多位博士为九个年级的学生提供了近500节高端科学课,“博士课堂”创造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让孩子从小爱上科学;“中科讲坛”已经常态化举办了30多场,大量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学者与中科学子面对面,引导学生树立“崇拜明星不如崇拜科学家”的理念;“中科研学”将课堂延伸到生活,20余场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研学活动,使“世界都是我们的教科书”;“中科悦读”尝试从源头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中科五分秀”为每个学子提供了展示个性的舞台;“中科少年科学家”“中科科学社团”和“中科科研俱乐部”让中科学子在真实的研究中成为“少年科学家”,他们获得了“深圳地区DI竞赛暨全国选拔赛”特等奖、“广东省创客挑战赛”一等奖、“全国中小学生编程大赛”一等奖、“航模运动国家级比赛”银牌等150余项奖项。更为可喜的是,中科学子申报中选了“深圳市中小学探究性小课题”21项,其中4位小主持人的课题被评为市区级优秀小课题;由于成果优异,2名同学获得“南山少年创新院小院士”称号,3名同学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
从办学的“母体”中获得能量
问:看来幸福学习源自幸福课程和环境。中科学子真是好福气!我很欣赏您的课程价值观,我似乎找到了您创办新型学校的“秘诀”,能谈谈这种新型学校办学的难点在哪里吗?
宋如郊:难点在于如何找到新型学校发展的逻辑,并把它融入现行教育体系,整合办学要素及各方资源,实现多方共赢。
我从办学的资源观方面谈一点体会:我教龄32年,有30年在“附属”学校工作,经历了公办、国有民办、民办多种所有制类型,对“附属”办学有着切身体会。1996年参与创办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现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我研发组建了“咨教团”;2001年至2004年,我在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高中部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在国内最早实施新的学分制,国内首创“点课制”,省内首创“导师制”,首推“阳光工程”“月光工程”等,收效良好。上述创新举措都源自对办学“母体”的资源整合。
办学者如果不能够从办学的“母体”中获得能量,办学行为就失去了依托,“附属”就徒有虚名,与普通学校无异。办学之初,我认真研究了中科先进院,认识到这一独特的“母体”蕴含着巨大的科学教育宝藏,如果能够将中科先进院的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课程化、校本化,使之与学校特色建设、特色发展相衔接,走一条“科”“教”融合的新道路,就有可能创新基础教育新模式,丰富基础教育办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涵。基于这种认识,我和伙伴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探索,我们的“实验学校”是有真实而丰富的实验内容的。我既不敢辜负深圳市最长的校名,也怕愧对“实验”二字。
健康质朴的校风正在形成
问:难怪那么多人学习你们的科学教育特色。一直以来北京和苏浙沪的教育是深圳学习和追赶的对象,但是我注意到,这些地区都有人不断来贵校学习交流。据粗略统计,开办以来已经有5000多人次莅临访问,其中还有来自美国、德国、印尼、迪拜、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参访团。您是否以此为傲?
宋如郊:办学成效和影响的扩大会让我们受到鼓舞,但是真正让我感到骄傲和欣慰的是健康质朴的校风正在形成,是学生们“懂礼向善,阳光健美,崇尚科学,多元发展”的喜人变化,学生在校期间体质明显提升(小学生体质优良率提升了29.5%,中学生则提升了22.9%),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率达到了97.5%(以上数据均来源于深圳市办学水平评估总结报告),同事们在本职本岗上专业与职业能力得到真实发展。
教育是仁者的事业
问:任何人的成功都有其内在的逻辑,都有其独特之处。据我了解,您29岁被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是东北师大附中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教师,35岁被评为特级教师,很年轻就成为名师,是一位学者型、研究型的名教师;您很早就从事学校的管理工作,业绩突出,以厚道、勤奋、付出和创新为同事所称道。在从名师向名校长成长的道路上,您始终追求的是什么?
宋如郊:简单地说,是成为教育的“仁者”。我是语文教师,我的语文教育观,核心主张即“以仁为本”,做幸福的语文仁者。
教育是仁者的事业,我始终认为,“仁”是道德人格的原点,以仁立人,仁而利人;“仁”是师德修为的基点,以仁立德,仁而利德;“仁”是教育品格的起点,以仁立教,仁而利教。仁爱,是育人之道,仁而有教,无仁而无教。去仁,乱必生矣。立德树人,“仁”在其中。
问:贵校的校训是基于这个观念而形成的吗?
宋如郊:是的。“仁而立人”含“立德树人”之意,是价值观,指向“人文情怀”的培养;“切问躬行”有“知行合一”之义,是方法论,着眼“理性精神”的培育。
问:您近几年出版的语文专著和自传体著作中都提到了您的工作室,作为广东省首批及第二批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您和工作室成员如何互动?
宋如郊:您的采访我将作为向工作室汇报的内容。我始终和工作室成员共同进步和成长。跟岗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工作室的工作将继续开展,我们的友谊和互学互帮将继续下去,只不过与时俱进,换了方式,换了平台。
2018年10月,我们工作室的一个省级课题顺利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大家特别高兴,这证明我们的工作室是有生命力的。我正在筹划整理大家的代表性成果,争取早日结集付梓。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曾贤平)近日,由南山区卫生健康局、南山区教育局、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南山区健康教育所主办,以“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