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美术馆由中国著名建筑师董功设计,面积为9900平方米。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市民正在参观《城市之门》艺术装置。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3月30日,坪山美术馆(新馆)举行开馆仪式,并以“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坪山)”为题进行开馆展。
坪山美术馆展览展期六个月,首次聚集了中国当代优秀的建筑师,以及众多著名的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和城市研究者等71组参展人的装置与影像艺术作品,这不仅是深圳市坪山区的的文化盛事,也是一次城市思考的集群式艺术呈现,是中国建筑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
当前,坪山坚持文化兴区,确定了“正而新、小而精、特而亮、惠而美”的发展路线,而坪山美术馆,则致力于办一个专业化、品质化、国际化的“正而酷”的美术馆,成为都市美术馆的新标杆。
●南方日报记者刘婷婷
办一个“正而酷”的美术馆
坪山美术馆位于坪山文化聚落,于3月30日进行了开馆大展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据了解,坪山美术馆由中国著名建筑师董功设计,建筑风格现代,设计理念开放,其面积为9900平方米,共六层,设有展厅、艺术品库房、办公室以及公共教育区、艺术家创作室、贵宾厅、会议室、咖啡厅、户外花园等配套设施。未来,坪山美术馆将不断举办高品质展览,推出有深度的研究课题,持续积累藏品,契合深圳城市特色,集青春、活力、创意、国际、互动于一体,树立都市美术馆的新标杆。
在当天的开馆仪式上,坪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筠在致辞中表示,坪山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兴区”战略和文化繁荣兴盛工程,文化与城区发展同频共振、相融互生,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新高地,不断提升创新坪山的城区品质和文化影响力。坪山美术馆是坪山文化聚落的重要组成,是深圳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倍加珍惜。
吴筠说,坪山美术馆进行了公共文化机构的改革,确立了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方向,旨在融通传统公立美术馆和民间美术馆的优势资源,致力于办一个专业化、品质化、国际化的“正而酷”的美术馆,成为集活力、包容、创意、互动于一体的新时代新都市美术馆新标杆,让美术馆更好地服务公共文化、引领城市审美、切中发展脉搏。
吴筠表示,创新是坪山发展的立区之本、发展之道,按照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的目标,坪山正凸显后发优势,努力使城区规划设计和建造“显山露水、疏密有致、功能平衡、铸造精品”。“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多来坪山,多了解坪山,支持坪山发展,为坪山文化发展和城区建设添砖加瓦,共建城市美好未来。”
建筑师语言与艺术表现跨界融合
坪山美术馆的开馆大展,主题为“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坪山)”,作为一次大型专业主题艺术展,以谱系化的空间思想实验方式,从多领域和多视角,探讨城市本体哲学的未知性,同时也探索城市未来状态的可能性。
展览的参展人包括国际著名建筑师、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普利兹克奖评委张永和,国际著名建筑师、2012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国际著名建筑师刘家琨,国际著名建筑师刘晓都,国际著名建筑师张雷,著名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著名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著名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以及一大批国际和国内著名建筑设计机构、独立建筑师、建筑学者。
记者看到,这次展览的内容极为丰富,如作品“未知花园”(王澍/陆文宇/陈立超),思考了自然建造中所呈现的未知性美学问题;作品“寻找帕拉提奥”(张永和),思考了建筑学母题的历史性问题;作品“圆原源缘”(袁顺)思考了人类和万物空间的融合性问题……
策展人表示,这次展览作品涉及城市、建筑、艺术、社会、空间等诸多领域,既有对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诸多城市现象的反思,也有对全球城市和建筑状态的普遍性思考,也展望了未来人类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新一代城市空间模型等。
展览主要以装置、影像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形式,充分展示了建筑师、艺术家们对未知城市和未来城市的广泛思考。作品既有室外和半室外装置,也有大型室内装置,还有大型视频影像,展览还专门设置了海报展示单元,数位著名平面设计师,围绕“未知城市”主题,为展览定制设计了一组高水平海报。无论是何种方式,均展现了城市建筑语言与艺术跨界融合的多元魅力。
据悉,此次大展也是国内首次对“未知城市”的主题进行探讨,中国优秀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们汇聚坪山,凝聚智慧、探索未来,是艺术办展面向城市、面向未来思考的一次实验,旨在推动展览专业性与城市现实需求、未来构建的对接与呼应,从而在艺术呈现的同时,引导发展,引领思考,推动实践,催化创新。
当前,深圳正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坪山作为后发城区和深圳未来的区域增长极,正抢抓机遇,全力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努力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积极贡献坪山力量。坪山未来发展具备了巨大的潜质和可能性,本次大展将对坪山未来城区发展乃至深圳的创新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坪山城区高品质发展埋下专业力量和深度思考的伏笔。
■访谈
用文化“钥匙”开启坪山未来
继坪山图书馆开馆后,坪山又一文化新地标——坪山美术馆于3月30日正式开馆,开馆当天,将持续6个月的“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坪山)”也正式拉开帷幕,南方日报采访了此次展览策展人张宇星及野城,听一听他们对“未知城市”的理解以及未来坪山在文化发展上所带来的想象力。
南方日报:本次展览以“未知城市”为主题,这个概念从何而来?
张宇星:其一是坪山本身的状态未知。国内很多二、三线城市,他们本身的状态是未知的,里面蕴藏着很多未知价值。坪山是深圳板块中较新的一部分,也是最具无限可能性的一部分。作为深圳新的行政区,坪山本身的状态是未知,有各种创新的“土壤”和条件。
其二是未知成就了城市价值。如果一个城市被人太过熟悉,那么能挖掘的东西会比较少,所以坪山有很多东西有待挖掘。比如坪山的马峦山、坪山的客家文化等。要人为地去打破原有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固有模式,通过挖掘未知,进而在发展策略上有所不同,这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凝聚了建筑业内的行家,希望帮助坪山在城市发展上构建自己的价值,对中国未来的建筑设计模型有所启发。
南方日报:把“未知城市”展放在坪山这样一个正快速发展的城区,能给坪山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张宇星:先发制人,后发制城。先引入人才很关键。我对坪山很好奇,它有大量的发展空间可以激活。我希望用这次的展览事件激活一个城市,让人们去关注坪山,共同进行艺术的对话,引爆未来的思潮。
这次的展览不仅有建筑师、艺术家、平面设计师参与,也有新锐年轻设计师,而且我用建筑装置和影像这种新的展览模式,让专业的人士打破惯常职业的方式去呈现他对城市的思考。
在做这次展览的时候,我打破了传统的职业领域划分,在体制内进行了自我解构,这种专业但不职业的体现手法,让我们的作品直接可以和群众,和看见它的每一个人对话,产生互动,带给每一个人启发。
此外,美术馆开馆展涉及包括建筑学术、哲学、社会学、科技学、多媒体学等在内的各个领域。不局限于展览,它更多地提出了规划设想,并给了很多可能性答案或者发展的方向,比如未来坪山会采取怎么样的发展模式。我们认为坪山城市建设可以按照文化交流推动城市发展的模式。通过不断滚动的模式、不停地开展社会交流论坛、各种思想的碰撞,让坪山文化发展在“碰撞”中前行,这是坪山发展优势,也是坪山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南方日报:坪山如何抓住“文化”这把钥匙,来开启整个城区下一步的发展?
野城:未来深圳一定会在文化艺术、思想哲学领域进行更高维度的拓展和提升。在文化领域,我最看好的恰恰是坪山。深圳其他区的城市模型包括城市形态、社会形态、人居生活方式、产业布局,人才布局等层面都已经规划完整,拓展的可能性较小,坪山高规格打造文化聚落,加上这里的基础设施及良好的环境,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去打造文化中心。
此次开馆展不是纯艺术性,也不是纯建筑性,它本身就是一个跨界的。以美术馆开馆为契机,坪山可以做跨界文化交流、跨界文化产业,可以朝着成为未来深圳的文化中心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坪山首先要做的就是人才的引进。借助文化聚落这一载体,把吸引过来的人才组织成智库,举办各种形式的论坛。同时,不断邀请社会各界精英人才进行头脑风暴,做各种论坛活动思考,与政府、坪山市民、社会各界互动,共同探讨未来,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贡献智慧。这在坪山图书馆的开馆已经得到了验证,坪山邀请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担任坪山图书馆馆长,通过他本身的社会资源,已经集聚了一批文化人才。
其次是城市的发展。坪山可以朝着成为未来深圳的文化中心的方向发展。文化中心不是地理位置的中心,而是在思想层面、社会学层面上是一个文化中心,即通过文化中心反过来吸引人才,能够推动坪山文化聚落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城区的发展。
徐剑黄诗妤
新闻推荐
本报讯(侨报融媒记者宋艳丽通讯员詹丽娟于龙飞)昨天上午,随着张志成等12名退役军人及代表接过光荣牌,坪山区为烈属、军属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