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游 郑育基
白石龙音乐公园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深圳北站
碌鹅
侨报融媒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张丽进 文/图
位于龙华区南部,与南山、福田、罗湖、龙岗五区毗邻的民治街道,曾被誉为福田的“后花园”,如今已发展成深圳的核心交通枢纽,这里也是香港深圳民治同乡会会长郑育基的家乡。郑育基早在十岁就赴香港,他记得小时候的民治除了山就是农田,而如今的民治发展迅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用“翻天覆地”形容一点都不夸张,是体验深圳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白石龙音乐公园:有创意更有乐趣
“龙华区自2017年1月7日正式揭牌成立后,短短2年,民治街道的城市面貌就焕然一新,随处可见环城绿道和公园。”郑育基透露,集生态风景、观赏、游乐、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白石龙音乐公园更是受到市民欢迎。
白石龙音乐公园是深圳首座以绿色人文、时代背景、音乐发展为题材,集娱乐体验、科普教育、互动娱乐、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型音乐主题公园。公园位于民治街道,东南接金龙路,北接新区大道,西接金桥街,占地面积约11.6万平方米。
漫步公园,随处可见音乐元素:音符状的植株、黑白键一般的台阶、悬空的萨克斯、飞天的琵琶、仿古的留声机,就连廊桥都布满了音乐图腾。同时,人景合一的花园,到处都融合着清幽静谧的自然风情、宁静舒缓的音乐符号。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藏在小巷深处的红色景点
除了美景,民治街道也不乏厚重历史。郑育基告诉记者,在白石龙小巷深处,隐藏着一处名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的院落。抗战时期,邹韬奋、茅盾、梅兰芳、夏衍、何香凝等千余位文化名人,为躲避日军搜捕,从敌占区香港逃离后,正是在这里安营扎寨,然后跋涉千里,走进大后方。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对外的水陆交通出口码头、火车站都被严密封锁,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千余位内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处境十分危险,被困在“孤岛”中束手无策。根据中央指示,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要求正在香港的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些人解救出来。当时的纪念馆所在地,还只是一个不足200人的村子,名为白石龙村,正是这个村子,成为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从香港脱险后在内地游击区停留的第一站。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山村已成为高楼林立、工厂轰鸣、人口上万的繁华工业区和居民区。千余名文化名人居住并生活的旧址,依然保留下来,如今这里也被授予“广东统一战线基地”,入选龙华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基地,还被列为深圳市首批红色旅游景点。
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初具雏形
“过去很多人到深圳的第一站是罗湖,如今对于很多人来说,到深圳的第一站是深圳北站。”郑育基介绍,作为深圳最大的交通枢纽,位于民治街道的深圳北站不但能快速高效去往全国的核心城市,还能快速便捷去往深圳各个板块的核心区域。此外,去年开通了深圳北到香港的高铁,到香港仅需19分钟。
深圳北站从选址到交通接驳方面都非常优秀,可到达性非常好,几乎整座城市的深圳市民到深圳北站都很方便。站内自不必说,步行甚至骑自行车都可以到枢纽层直接换乘,站外轨道交通线路亦四通八达。
当前,北站商务中心区大开发大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占地17万平方米的深圳北站中心公园初见雏形,将打造成深圳北总部基地的汇隆中心已拔地而起……在一批重点项目的加速落地下,北站商务中心区一步步揭开神秘面纱。
本地美食:客家菜、音乐餐厅各具特色
“除了美景,民治还是一个吃货的天堂。”经常往来于深港两地的郑育基介绍,民治街道的本地人以客家人习俗为主,当地有不少地道的客家菜,随着年轻人增加,“有酒有菜有故事”的音乐餐厅也很受年轻人欢迎。
郑育基透露,民治本地人最喜欢的客家菜当属绿希客家菜馆,店主是一对夫妻,做了30年的街坊生意,碌鹅是镇店之宝。在广东,“碌”其实就是“滚动”的意思,把鹅放到油锅里,不停地滚动,焖煮,直到入味。他们坚持选用“健美”的鹅,都经过了自然放养,所以鹅肉非常紧实,不肥不腻,一嚼既烂。
喜欢热闹的年轻人也可以选择音乐餐厅,位于民治街道优城商业广场南区4楼的100FUN音乐餐吧是下班休闲、朋友聚会的好去处。
新闻推荐
深圳市工商联副主席、大族激光董事长兼总经理高云峰:脚踏实地做 创新永不止步
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给了我难得的机遇与挑战,大族的成长与我个人的成就都得益于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高云峰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