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过来看,这是红楼,以前是非常有名气的酒楼。”如果只听其音,不见其人,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一个旅游团,事实上,这也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旅游团”,只不过“参团”的是一群初中的学生。
近日,新华中学历史社团的17名学生在6名历史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观澜老街,探寻观澜的本土历史文化。在这群学生眼里,这不仅仅是历史体验课,更是一趟穿越历史文化之旅,他们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拉近了与本土历史古迹的距离,也获得了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
一次谈话带出一个新课题
如果有一堂历史课,是在寻找和探究的旅程中进行的,学生会有什么反应呢?新华中学的历史老师林凌云最初也不太确定,她觉得学生应该会感兴趣,会喜欢,因为这是一次触摸“活”历史的机会。
之所以有这次的实践课,源于林凌云做的一个历史课题研究。“那时初三的学生在学历史课时对四大文明古国产生了兴趣,在与我讨论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可以把历史联系实际,带学生挖掘一下龙华本土的历史。”这个一闪而过的念头,也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涉及龙华本土的历史是方方面面的,林凌云选择了古村名这个方向。“当时与学生找了许多史籍资料,也咨询了周边的社区工作站、从事龙华文化工作的学者等,最终形成了《龙华区古地名探寻》宣传手册,并在学校的历史第二课堂上进行推广。”
与此同时,林凌云又与另外一名老师邓峰完成了《深圳本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其有效利用研究》的课题,把对龙华文化的探寻范围扩大至整个深圳市。
如果仅仅作为课题研究,到此应该有个圆满的句号,但林凌云却觉得或许还可以再延展。“这是我们第一次带学生来户外实践,没想到他们这么感兴趣。”在《龙华区古地名探寻》这本手册中,有一篇提到了观澜地名的由来,其中提到了观澜老街(旧称观澜老墟)。这一次,林凌云带着新一届学生实践的首站,就是观澜老街。
历史不仅在书本上,还在生活中
听说老师打算组织学生到观澜老街去探寻文化旧址,谭奕隆积极报了名。出发前,他特地上网查了观澜老街的相关历史,在网上看到了公益酒楼(亦叫红楼),看到了古碉楼,尝试着构想了观澜老街曾有的模样。但是当他随着老师和同学来到公益酒楼和碉楼下,他觉得他看到的和听到的信息,比他从网上搜集准备的资料更“有料”。“来到这儿,对这栋楼建立至今经历了什么故事,有更深刻的了解。”这种知识获取的意义,比单方面老师传授,来得更有意义。
“同学们,这红楼据说是整栋楼平移过,你们可以找找平移的痕迹。”负责讲解的廖紫微老师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红楼。对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是触摸过墙体,也发散过思维,却始终不得要领。“我知道了,老师,我刚问了一个80多岁的老人,他说平移了40多米。”一位叫张瑜的男同学为了搞懂一座楼究竟如何平移,特地向居住在附近的老居民询问,得到了准确的答案。
触摸身边的历史,了解龙华的变迁
红楼、碉楼、古寺,危楼……在这趟探究本地历史文化之旅中,学生们了解到了自己居住城市的历史,同时也在思索,在城市文化中,这种历史遗迹的存在性和重要性。
“虽然我觉得江门的碉楼比这个碉楼更有感觉,但其他地方的碉楼我只是观看,不像这一次,我真正去了解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张瑜觉得这趟旅程非常有意义,享受到了课堂上无法得到的乐趣。
林凌云说:“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而且这些历史和文化,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是活的历史。”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林凌云希望学生能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关注身边的城市历史,并传承和发扬下去。
这次“出行”学生人数并不多,但对成行的6个老师而言,也有些“胆战心惊”,害怕学生在外出期间出安全事故,尽管如此,林凌云和其他老师都觉得这种实践课程非常有意义,如果有机会,她们还想带着学生们再踏上旅程,去探究更多的龙华历史古迹,让文化根植在孩子们的心间。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 文/图
新闻推荐
红歌山歌声声入耳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福城桔塘社区“追梦”少儿合唱团开班啦
桔塘社区“追梦”少儿合唱团活动现场。本报讯(龙华新闻记者黄晓华通讯员刘菲文/图)“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