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今天确实很激动,这一天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不做手术的话,可能我已经不再人世了。”76岁的芦国信中气十足地说。
芦国信,人称“芦工”,退休前是大亚湾核电站高级工程师,深圳首位肝移植患者,也是深圳肝移植术后存活最长时间的人。
4月11日是芦国信的重生日,也是他的新生日。一大早,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行政楼7楼会议室,曾经与他一起为移植“并肩作战”的医护人员,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的生日Party,庆祝他17岁的新生日。
2002年4月11日,因患肝癌和肝硬化,芦国信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了第一次肝移植手术。手术两年后,因移植器官排异严重,又进行了第二次肝移植,生命得以再次延续。
重获新生的芦工,更加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他告诉记者,移植手术后,他也退休了,不再为工作操劳,成了社区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老年生活过得不亦乐乎。
“我担任我们长城社区老年协会会长一职10多年,每天带领社区两三百名老人,唱歌、跳舞,外出演出,到处旅游,大家很满意,我的日子过得非常充实和快乐。”芦工笑着说。
重获新生的芦工,也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为了让得之不易的肝脏能保持生命力,他联合其他病友及其家属自发起成立了首个由肝移植患者组成的社团——深圳市肝移植患者俱乐部,病友们一起交流术后康复和养生经验,分享用药信息。如今,这个俱乐部有了近200个成员。
当年,抗排异的药物并不便宜,为了减轻移植患者的经济负担,他积极推动深圳移植药物纳入医保。同时,他还积极推动《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移植捐献条例》的出台,帮助更多像他这样的器官移植患者。
如今,芦国信还在坚持服用抗排异药,他的身体很健朗。“芦工是一个非常好的病人,一直积极配合医生,定期复查,遵守医嘱,精神状况比我们还要好。”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鲍世韵说。
“到目前为止,我的肝功能还是很好的,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能够活到现在,移植肝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芦国信告诉大家。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统计,我国肝移植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达到84%、75%、71%,与国际标准相当。
17年,芦工创造了深圳肝移植术后存活最长时间的纪录,他希望这个纪录能不断刷新。
南方日报记者向雨航通讯员林隆杰
新闻推荐
信博会OLED大放异彩 LG Display称中国OLED时代来临
晶报讯(记者张敏妮)4月9日至11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在深圳召开。在这场亚洲最大的电子信息大展上,显示行业的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