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王行俊,陕西汉中人,1951年生,字乐耕,号墨缘轩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协会会员,汉江书画院院长;自幼酷爱书法,毕业于西北大学,师从倪文东、薛养贤二位导师。1989年荣获全国书画大奖赛一等奖。2010年荣获全国华夏情诗文书画大奖赛一等奖。2014年荣获璀璨中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全球华人书画邀请赛一等奖。省级以下获奖无数。作品被中国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等馆收藏。
大美深圳。
万福无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三分是福。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情画意。
王行俊从十几岁开始练书法,那时候习字被旁人看来是不务正业的,在温饱还没得到解决的年代,他顶着很大的压力自学书法,没有人指点,自学等于原地踏步。直到二十岁时,当时已是一名陕西省糖瓷厂工人的王行俊,拜本县城的乡贤为师,从隶书开始练起。没有字帖,就练老师的字。拜师、订阅《书法报》、书法杂志等,王行俊行走在书法的道路上,如痴如醉。每天练字,不但让他慢慢懂得艺术的博大精深,也从笔墨飘香里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王行俊在书法创作中,始终秉持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立足于书法本体,不辍笔势、笔法、笔力、中锋与运腕等技巧上的功力。王行俊以楷书见长,行书为主,运腕翻腕,节奏急促不失舒卷之致。大字以气胜,气格开张;小字虽方圆兼备,但稍显单薄。承袭碑学时风的注入,观念先行的余波,不断突破古典审美内涵、语言范式的桎梏。
为了创作一幅书法作品,王行俊首先理解作品内容,对各种间隔布局、结构布局、字体大小和艺术风格布局以及落款等各种细节也认真斟酌把握,他觉得书法作品的布局得当,才能赋予更多的艺术意义和韵味,书法的灵魂也可从中体现。
在王行俊看来,一幅书法作品,笔法尤为重要。写书法不懂笔法,终生只能是门外汉。笔法要有藏、有露,有俯、有仰、有方、有圆,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曲、有直等交织变化,笔力要通劲,线条要鲜活、圆润,线的韵律感要强。“古人用墨,可分为墨分五乘,墨色变化是一幅作品不可少的艺术要求之一。切记不可从墨汁瓶中倒出直接去蘸墨书写,这种写法会导致整篇黑鸦一片,死气沉沉。用墨之法,妙在用水,字生于墨,墨生于水,墨的浓淡枯湿,形之于墨,而根源在水,书有筋骨血肉,血生于水,有血人才能灵活,字有血,字才能鲜活可爱。”王行俊说,一幅作品的墨法一定要自然,不可有人为的生硬造作。
经过多年的书法探索,有同行指出,王行俊的书法作品展现了点画线条之美,行笔柔中有刚,偶尔刚中带柔。运笔如飞中,似行还留。
书法足以改变人生,书法让王行俊两次得以进京领奖。1991年参加“全国书法大赛”获得了三等奖,当时已是个体户的他,参赛的书法内容是有关个体户对社会做出奉献的文字。20来岁的他去北京领奖,交通、食宿费全包,当时他心里乐开了花:“没想到写字还可以去首都啊!”2001年,他参加全国华夏情诗文书画大奖赛获奖了,也是费用全免去北京。说起两趟赴京领奖,王行俊露出了孩子般天真无邪的笑容,书法让他领略到难以言喻的快乐。
龙华新闻记者 李秋妮
新闻推荐
龙华区部分幼儿园可设小小班 2019-2020学年幼儿园招生5月6日开始
本报讯(龙华新闻记者张瑜通讯员郑钰)昨日,记者从龙华区教育局获悉,今年龙华区2019-2020学年幼儿园从5月6日开始接受报名,公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