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龙华区“一校一品+社团”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成果展示大会
中小学阶段是形成健康体质体魄的关键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一直是学校体育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为给学生提供锻炼身体的技术技能学习平台,2013年,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研究制定了“龙华区学校体育三年发展计划”,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注重构建“一校一品+社团”教学模式。经过6年多的发展,龙华区在打造学校体育特色方面成果颇丰,连续5年举办全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成果展示交流会、多次赴外地参加各种特色项目展示会并作经验分享……龙华区已经走出了一条有区域特色的学校体育特色建设之路。
大胆创新
重构“课堂教学+社团”模式
“一校一品+社团”模式是指通过课堂教育与社团活动一体化设计,提供课内外一体化技能学习方案和学校体育多种项目特色建设可行途径,为“学会”提供系统性学习,为“勤练”提供课余组织保障,为“常赛”提供校内外展示平台。作为结合龙华区学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校一品+社团”模式,如何开展?能解决什么问题?对此,龙华区教科院经过思考和探索,把“一校一品+社团”定位为解决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系统性问题、学校体育特色和品牌文化建设问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问题的有效途径。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余活动分割”的教学模式不同,“课堂+社团”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相同、目标一致,课堂以技术学习为主、技能为辅,社团则主要以技能学习为主、技术为辅。“必修+联赛+展示”的课内外一体化学习模式,则主要通过特色项目的每周一节课、校本教材、“课堂+社团”系统学习模式、跨学科全员参与的特色项目班级联赛、区级特色项目展示等系列性手段呈现,形成了学校体育特色及品牌文化。此外,为了更好地检验与推进学校体育特色建设,龙华区还制定了“总体+部分”的立体评价指标体系,保障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后续顺利开展。
四大特色项目
让锻炼成为学生习惯
“"一校一品+社团"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实践模式为龙华区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比如,学校普及的特色项目应该推从4类终身受益运动项目中选择,即主流项目(篮球、足球等)、民族民间传统项目(武术、毽球等)、时尚项目(啦啦操、网球等)、"经验"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等)。”龙华区首席教师、体育教研员隋海林说,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社团要开展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前学会三样以上用于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技能。目前“一校一品+社团”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模式已在龙华区广泛运用,学校根据不同的特色项目和实施办法形成了各校的亮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走进龙华区的中小学,随处可见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体育特色课程。比如,大水坑小学把跆拳道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编制了跆拳道操,让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参与到跆拳道训练中;龙华第二小学形成了“教学与德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特色与普及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模式,让锻炼成为习惯已经是龙华二小学生的共同取向……龙华区学校体育改革实行“一校一品+社团”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模式以来,全区的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各校及体育教师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花齐放
7成公办校体育特色成“招牌”
6年多来,龙华区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学校“百花齐放”,尤其是近两年,更是进入了成果大丰收阶段。目前,龙华区70%公办学校和30%民办学校初步形成了“校校有特色,班班有队伍,人人有技能、年年有联赛”体育教育格局;特色项目班级联赛模式初步形成;一批拥有啦啦操、足球、篮球等特色项目的学校的品牌影响力正初步形成。隋海林的工作室成员在论文、课题、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方面能力提升明显,部分项目成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如2018年龙华区获得深圳市教师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第三名,其中3人获得广东省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
近两年,龙华区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成果更是辐射到全市、全国。2017年,龙华中心小学的篮球特色项目应邀参加了深圳市特色项目展示,600多人的篮球花球表演受到领导一致好评;2018年,中央五台连续两天报道了龙华区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取得的成绩,该频道针对某个地区的学校体育进行报道,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不仅如此,同时还带动了龙华区其他学科的宣传推广,如清湖小学的拉丁舞与剪纸、丹堤实验学校的足球与诗歌等。
(撰文 袁静娴)
新闻推荐
由深圳市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深圳市红木文化艺术协会、深圳市龙华区红木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