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香港维多利亚海港。
深圳商报记者 张莹 文/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意味着什么?香港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记者连日走访香港多个部门和机构真切感受到,“融入大湾区”已成为港人发自内心的渴望。
“这是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这是千载难逢又过时不候的机会”“港人的未来就在粤港澳大湾区”……他们用流利纯正的普通话反复表达对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憧憬。
我们看到,以特首为首的政府官员频繁往来湾区城市考察交流,企业投资创业者深入内地寻求并升级合作、港人北上就业、生活的人数一再刷新。香港正形成多头联动的洋流,加速汇入世界上经济体量最大之一的大湾区建设大潮。
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正为香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他用了简单的对比阐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意义。“过去谈香港,是亚太及国际金融、物流、航运中心,代表了香港已有的辉煌。伴随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台,香港获得全新重要角色,就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代表香港的未来。”
他认为,融入大湾区建设,将为香港带来期待已久的产业多元发展,以及生活和事业的全新空间。香港特区政府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集中在三个重点:一是推动创新科技发展;二是促进生产要素流通;三是利用大湾区机遇把香港优势产业领域进一步升级。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介绍,深圳是香港的重要伙伴,透过优势互补,共同将大湾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他介绍,香港全力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平台,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和深圳携手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地标式基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科创平台,在香港方面约有1平方公里的土地,预计建成以后年贡献超过500亿港元的GDP收入,带动超过5万人就业。在深圳方面规划约3平方公里土地,即1+3发展模式,建成以后提供最先进设施,作科研、高等教育、文化创意和其他辅助。
科创的源头在香港源源不绝
杨伟雄说,科创在香港有着源源不绝的源头。40多名两院院士、4间世界100强大学、亚洲十大高校占3席。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在深圳创立大疆科技就是港深合作的典型。
内地资金过河,香港解科创困局。 杨伟雄介绍,国家在重大制度层面给予香港下了一场期待多时的及时雨——内地科研资金可以“过河”来港,以共同投资方式投入香港,推动香港“再工业化”,培育新兴产业。科技部开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下的9个重点专项,给香港的10所大学以牵头单位或参与单位的身份申报。广东开放省财政科技计划予香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港使用。深圳市财政资金可直接拨付到香港申请机构。这些必将推动科研资金、资源、人才等要素流通,使科技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下一步,我们需要把人才流动做好,让香港汇聚的全球高层次人才引到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将支持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办学。除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的分校也正在积极建设中”。
此外,香港发展科创中心还有两大优势:一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融资成本低、拥抱新经济的上市制度,IPO过去10年连续6年排名全球第一,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迅速,至今已经发出8个虚拟银行牌照。二是和国际高度接轨的科研体系,吸引国际精英来港。香港的初创企业,有三成以上由非本地人创办。在香港科学园刚刚成立的两个创新平台(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收到了47份来自全球11个经济体,包括世界各地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申请建议书。
杨伟雄强调,香港要建设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过去简单的项目引进,香港要力争成为创新生态系统和平台的制定者,世界标准的制定者,获得决胜关键。
近年香港科技创新成绩喜人
据介绍,近年来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届政府循八大方向,至今投入超过1000亿港元发展创科。
初创企业数目近几年每年以两位数字增长,从2014年的1065家增长到了2018年的2625家。“独角兽”企业从无到有,目前已有8家。创科融资大幅增加。VC总投资额由2014年接近13亿港元,大幅攀升10多倍,至2018年接近180亿港元。
记者问到,香港科技创新,会不会和大湾区内的其他城市形成竞争关系?杨伟雄认为,香港的企业超过九成是中小微企业,竞争不可避免,在竞争中成长,早已成为港企流淌血液中的基因。“以往的成功经验证明,产业不是某个大企业、独角兽企业一家独大的结果,必定是大小微企业共同成长。香港愿与粤港澳大湾区兄弟城市携手共进,开创未来。”
新闻推荐
插画:田威◎韩磊(深圳)老家洛阳将立夏看作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开始。樱桃是这个节骨眼上的当令美食。“清早立了夏,樱桃红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