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安
辜晓进
5月28日,晶报App正式上线。来自学界与业界的专家学者、媒体大咖共同见证了晶报再次出发的闪耀时刻。晶报记者专访了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原《深圳日报》总编辑辜晓进,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他们对晶报App的上线给予了肯定与厚望,并围绕App应该如何进行内容生产和运营推广,在媒体研究的理论高度上指出了方向。
在谈及晶报App上线的价值所在时,辜晓进教授表示:“多年来,晶报一直既坚持融合发展,又重视内容为王,近年更在微信公号代运营和视频生产方面卓有成效。我对晶报App上线表示热烈祝贺!”
在张志安教授看来,晶报正式上线App的最大意义在于,将App打造成全媒体流程再造、数字化内容生产、移动化内容分发的重要内容引擎和内容池。张志安说:“有了App,晶报的微信、微博以及纸媒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全媒体内容的汇聚池,这将成为晶报全面面向移动互联网进行内容分发、生产机制重构、组织文化重构和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张志安认为,未来晶报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把App打造成湾区科技、文化、人文建设的有利加速器、助推器。
辜晓进认为,晶报未来的全媒体运营,一是更要体现数字优先,将优质内容的生产放在第一位。他十分肯定“澎湃”等客户端推出的一系列广受欢迎的重量级优质原创报道,他建议《晶报》可以借鉴、学习、升华。
“二是在呈现方式上,既要重视独立视频的生产与传播,更要致力于在一篇文章内的多媒体融合,将视频、音频、图表、系列图片等嵌入进去,以让受众获得前所未有的满意体验。这正是欧美优秀报业客户端常规采用而中国报业客户端始终重视不够或做不好的地方。我希望晶报App通过加大优质内容的生产力度和优化内容呈现方式,弥补国内报业客户端的这一短板,进一步强化传播力、影响力和生长力。” 辜晓进说。
谈及对国内媒体转型掣肘的思考时,辜晓进总结了四点症结:“一是内容生产方面的倦怠。除了总体士气不足,还包括新员工过于追逐碎片化、表面化的内容生产,老员工不重视传帮带和微观指导,负责人放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每日和阶段性内容策划。二是普遍没有做到组织重建,即以数字转型为主导的编辑部全岗位的重新组合,从而真正做到数字优先、移动优先。前年我带领研究生对全国各地104家主流日报的微信公号进行量化研究,结果绝大多数公号是在报纸出版后推出的,且原创内容占很小比例。三是"中央厨房"多数没有发挥日常化、每日化融合生产的作用,更没有对数字端传播状态进行像欧美报业那样的实时测量和反馈,编辑记者不知道编发的稿件被多少数字受众阅读和转发评论等信息,更难以改进自己在数字端的生产传播。四是新商业模式探索乏力。绝大多数报纸在数字端缺乏有创新意识的广告开拓,数字端没有收入,转型便没有动力。”
在运营模式上,张志安建议,要进一步突出特色。这就要求把晶报鲜明的媒体个性和独特的定位,在网络时代强化、夯实。让公众了解晶报独特的性格、定位、特色,做一份属于晶报特色的融媒体。同时要强化移动。“当下的舆论主战场在移动互联网。要强化在移动领域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才能在网络时代提升竞争力。”张志安说。
晶报记者 李婷菊/文 金羽泽/图
新闻推荐
(记者魏沛娜)近日,“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93期活动在深圳图书馆南书房举行,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