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小慧)作为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深圳该如何更好保障儿童发展?5月29日下午举行的第七届深圳儿童国际论坛上,不少与会专家和嘉宾均提到了“多元力量参与”的重要性,探索建立圈层联动机制,激活“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四个圈层力量形成内在合力,共同保障儿童发展。
立足深圳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作用,围绕“区域融合与儿童友好”主题,此次论坛讨论了深港“跨境学童”有关议题。深圳边检总站、文锦渡边检站站长吕平介绍,为保障“跨境儿童”出入境安全,深圳联合市区公安力量驻守口岸,邀请义工、家长志愿者协助维护秩序;为提供更便捷的出入境服务,还设立了学童专用区域、专用通道,降低了验证台;此外还为儿童开设专门通道,在有条件的口岸,为有需要的儿童家庭推出“E家行”通道。
“各种融合服务要素要能自由流动、组合,才能迸发出新的生机。”与会嘉宾胡小军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深圳的实践和做法具有很强的示范价值。
深圳市政协委员陈励表示,“跨境学童”作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将有利于各资源要素流动、叠加、整合并产生增益效果,最终形成城市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对于保障儿童发展中“多元参与的重要性”,胡小军认为,家庭教育这一圈层是基础,此外还要立足社区,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形成服务的长效机制,在体制机制创新、服务阵地营运、社区组织培育、社会和社区资源动员、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加强和优化。
记者了解到,在社区建设方面,深圳已经开展了福田区园岭街道红荔社区儿童友好型社区设计试点,通过改造社区儿童室内外生活环境及空间,在社区有限空间中,给孩子创造安全、舒适的游戏环境,改善社区儿童学习和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在社会参与方面,来自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力量也正在发挥更大作用,例如深圳市妇女儿童基金会参与深圳市母婴室项目,企业投资建设博物馆为儿童提供科普载体等。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记者沈勇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新兴金融领域“热词”满天飞,部分网贷企业打起“擦边球”蹭热点,吸引人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