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深卫信)“说起社会投资办社康,连取个名字都不容易!”一位申办人曾向记者直言,2017年起,深圳社会办社康的命名处于“模糊地带”,卫健部门和民政部门规则不同,申办人一度“跑断了腿,磨破了嘴”。
如今,因为流程不明确,规则不统一造成的社会办社康“申办难”现象正在被疏解。近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深圳市民政局正式出台《社会力量设立社康机构服务办事指南》,对症以往申办中的痛点、堵点问题,让社会办社康申办程序更加简明顺畅。
社康总量不足亟须补齐“缺口”
“大病去医院,小病去社康”,在深圳,目前,共有668家社康机构充当着居民的“健康守门人”。然而,按照“十三五”规划,深圳社康机构总数要达到1200家,目前还存在较大的缺口。
“仅依靠政府主导的公立社康机构来补足总量是不够的。”深圳市卫健委体制改革和基层健康处处长李创表示,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上,应当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开办社康,承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市民个性化的医疗健康需求。
为此,2018年,市卫生健康部门制定了社康机构设置标准。随后,社会办社康的申请量开始井喷,如龙华区2019年上半年就新审批了9家。纵观全市,68家在营业的社会办社康机构占比仅为10.2%。社会办社康发展拥有巨大空间。
流程明确申办不再“跑断腿”
不过,最近几年申办社会办社康的人却遇到了“堵点”。如社康的命名,自2017年《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实施后,卫健部门与民政部门对于社会办社康的命名规则各不相同,加之各区对政策的解读不一,所批审的命名规则又有所不同,于是,申请人夹在两边“跑断腿、磨破嘴”,一个命名总是迟迟办不下来。
为了进一步为社会办社康申办流程扫清障碍,近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深圳市民政局共同制定《社会力量设立社康机构服务办事指南》,解决了申请人实实在在的“痛点”。
首先是统一命名规则:名称应冠以“深圳市+所在区+所在街道或社区+识别名(主体资格登记名称字号)”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不可以使用自然人姓名作为字号。
同时也明确了审批顺序:第一步:先去社康机构所在的区(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申请。第二步: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再向所在区(新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
推动社会力量办社康实现多赢
福田区福新社康中心创办人练洋佳,近一两年在福田、龙华、罗湖申办了3家社会办社康。“现在申办流程比以前快多了,像福新社康从选址到办下来,只花了一年时间,办好医保,只花了2个月。”
对于社会办社康,他有着自己的理解。“社会办社康的本质就是政府出钱给社康经营者,为老百姓服务。”他透露,社会办社康中心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如:跟公办社康享受同样的基本医疗服务诊疗补贴、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贴、家庭医生服务补贴等。
“社会办社康掏的都是自己的真金白银,必须要做好。”练洋佳说,政府每年都要对各个社康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补贴经费划拨挂钩,所以社会办社康要想尽办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数量。“一句话,办得越好收入越高。”
因此,社会办社康都想创新服务,打出自己的“王牌”。记者了解到,像龙华区新塘社区健康就开拓出康复和儿童保健服务,并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实现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数据管理服务;福田区福新社区主动开展空窗老人和失独家庭服务,常态化地为辖区老人免费体检,还把工作时间延长到晚上九点以后,方便居民下班来就诊。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何亚南)日前,四百多名来自全球高校、学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参加2019年MostlyOM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