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宾
以木板为介质,一支笔起稿,一把刻刀刻板,一张纸印版。经历这一系列流程才得来的图画,叫做版画。版画起源于印刷术,在中国已经走过千年历程。随着机械印刷代替手工雕刻,古老的版画艺术渐渐鲜为人知。
十余年前,中山开始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引入版画,美术教师赵海宾成为“拓荒牛”。十几年来,非“科班”出身的赵海宾,通过进修学习、外出交流、编写了版画校本教材、启用更便捷的材料等,将版画在学校课堂普及开来。
文/本报记者 唐益
图/本报记者 余兆宇
创新材料推广版画
翻开赵海宾的朋友圈,见他在最近多次转发了关于东区团益学校举办学生版画展的消息。一年前,这所位于城区的民办学校校长亲自带队,到赵海宾的版画工作室取经。仅仅一年后,由学生在选修课上创作的160余件版画作品,就在市文化馆展出。这是赵海宾在推广版画的过程中,最乐于看到的事情。
虽然一直在从事儿童版画教育,但赵海宾并非“科班出身”。
2004年,大学学习国画(工笔画)专业的赵海宾走出校园,来到中山古镇镇任教,成为一名一线美术老师。站上讲台的第一年,他一直在苦恼选择什么样的美术形式进行教学。“工笔画在校园大规模推广不太现实,当第一次接触到版画后,我就觉得它特别好玩。”赵海宾回忆,2005年中山开始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引入版画并开展培训。在版画中,刀便是画笔,刻画的缓慢过程,一些细密的线条和形状,无时无刻不考验着作者的耐心和对工具的熟练度。“除了考验动手能力,制作中还得动脑,正好适合缺少动手机会的小学生。”在深入了解版画后,赵海宾决定将版画带进课堂。
十余年前,中山仅有市实验小学曾开展过版画教育。缺少经验,赵海宾去到深圳等地考察学习,还进入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研修班“回炉再造”。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材料是制约版画走进课堂的主要因素。中国传统版画以木板为介质,用刻刀雕刻。对于小学生来说,手腕力量不够,无法雕刻木板。同时在广东地区,寻找大量雕刻用的木板也并非易事。 为寻找更多更适合孩子们使用的版画材料,赵海宾常在周末带着刻刀去广告公司试验各种材料。在一次外出交流中,他发现有学校用泡沫板代替木板,用圆珠笔代替刻刀,同样的工序,制作出一幅幅充满童心的版画。这让他大受启发。
经过摸索和交流,他最终将PVC胶板、吹塑板、KT板、卡纸等十余种材料带进课堂,成为木板的替代材料。“更丰富、更便捷的材料 ,有助于推动儿童版画在校园的普及。”赵海宾举例说,使用木板的传统版画制作需要经历打蜡、打磨等等程序,新型材料则可以直接使用,使得版画的“门槛”越来越低。
从校园普及
到社会普及
2008年,赵海宾被调至东区朗晴小学任教。当时的朗晴小学刚建成开学,学生们也来自三所不同的学校。初到学校开设版画兴趣班时,全校仅12名学生报名。在校园推广版画,第二重阻力来自于家长。“一听说学习版画要用到刀和墨,家长就会觉得又危险又脏。”为了说服家长,赵海宾想了一些办法。版画的特点是能够反复拓印,每次有作品,赵海宾就让孩子们多印几张带回家送给家长。近几年,他又先后带着学生去到新加坡、台湾等地交流,给孩子创造更多学习机会。在教学中,赵海宾也会去寻找孩子们的兴趣点,让课堂变得更有趣,比如和孩子们一起刻“鸟叔”等。 他还自己编制校本教材,在赵海宾的努力下,朗晴小学的“朗晴童印”不仅是该校的品牌项目,更成为了东区乃至中山市美术教育的一张名片。
2016年,赵海宾被授予首批“广东省少儿版画教育名师”称号,随后他组建工作室开始培养版画教师。2005年中山开始在小学引入版画时,全市仅民众镇有一名版画专业教师。如今,全市已有60多名儿童版画教师。“在校园推广儿童版画,不是要培养版画家,而是通过版画的形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随着时间推移,总有几颗种子能生根发芽。”赵海宾满怀期待道。
2018年,赵海宾调任东区教育事务指导中心艺术专干。离开教学一线后,他开始出现在一些文化公益活动中。2018年暑假期间,赵海宾走进市美术馆,担任“绿色暑假,缤纷文化”系列活动老师,教孩子们制作版画。今年5月下旬,他又走进市博物馆开展讲座,为学生和家长讲解版画历史并教他们现场制作。赵海宾说,教育不限于学校,目前成人对版画的认识不多,希望通过这些走出校园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
●攻略:用吹塑板制作版画
●材料:铅笔(圆珠笔)、吹塑版、滚筒、油墨
制作过程
●1、临摹起形:过程需要仔细抓住画作的特征细节,力求复制画作的原有神韵;
●2、刻板:可采用阴刻或阳刻的方式,此时最考验匠人的功夫。要注意力道适宜,转接顺畅。为安全起见,选择在吹塑版上用铅笔刻印。柔软的吹塑版遇到铅笔划痕就会轻易凹到想要的造型,既方便又快捷;
●3、印版:要求匠人心态平静,不急不躁,才能均匀上墨,印出最佳作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莫文艺通讯员邓秋霞梁佩茵杨柳青)近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福州大学、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