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专项行动开展三年来,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深圳加快推进工业区升级改造,立体化拓展产业空间。
7月18日,“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 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工作会议暨土地整备攻坚现场会在光明区公共服务平台会堂举行。
核心提示
昨天,2019年“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 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工作会议暨土地整备攻坚现场会在光明科学城举行,吹响新一轮十大专项行动总攻的号角。
从2016年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十大专项行动工作会开始,十大专项行动在深圳已经开展了3年时间。作为市委、市政府启动的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工作,十大专项行动在拆除消化违建、保障发展空间、优化营商环境、扶持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今年是十大专项行动的第四个年头,从目前情况看,已经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重要阶段。正因为如此,更需要各方齐心协力,持续攻坚突破,以国土空间提质增效保障发展,让1997平方公里和深汕特别合作区468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面高质量发展。
深圳国土空间提质增效既有难度,更有潜力。经过前3年的努力,深圳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5900万平方米,盘活土地约40平方公里,为新一轮乘势而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近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梳理出全市在库的国有储备土地约204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约31平方公里;同时梳理出有潜力的低效用地约300平方公里。
十大专项行动的实践充分证明,深圳不是没有空间,而是空间挖潜还不够;不是难以为继,而是利用效率不够高。
当前,深圳正在深入贯彻落实“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使命任务,全面推进、全面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此次举行十大专项行动工作会议,就是在总结前三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握指成拳,形成合力,进一步理清十大专项行动下半场的工作思路,按照年初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量质并举保障产业空间”的要求,坚定不移走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之路,不断增强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后劲。
十大专项行动始于2016年。从2016年开始,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对土地开发手段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整合,打出了解决空间问题的一套“组合拳”,形成了囊括土地整备、城市更新、综合整治、违建处置、闲置用地处置等在内“工具箱”,探索出“案例+政策+工具箱”的工作新机制,凝聚起拓展空间的最大合力,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不断增强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积极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的挖潜“妙招”
十大专项行动开展三年来,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回顾三年来十大专项行动的工作历程,主要经验和做法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坚持量质并举,全方位保障产业空间;二是突出综合施策,系统性推进查违攻坚;三是聚焦节约集约,多路径提高空间效益;四是创新实施机制,深层次强化市区联动。
比如,在全方面保障产业空间方面,为筑牢实体经济根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下大力气对全市产业空间进行优化调整,按照集中连片、合理布局的原则,划定270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线,出台管理办法,确保产业用地名实相符,以严守生态红线的标准严守产业空间底线。此外,为拓展集中连片产业用地,该局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智慧,创新“规模整备、一体规划、连片开发”实施模式,2018年共完成土地整备13平方公里;为加快推进工业区升级改造,该局研究制定了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和工业区转型升级两个核心政策,通过提高已批工业用地容积率、加快旧工业区连片改造等多元方式,立体化拓展产业空间,预计可增加1.6亿平方米建筑量,产业空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在系统性推进查违攻坚方面,市委市政府直面问题、敢于担当,创新出台产业类和公配类历史违建处置办法,为历史违建处置创造了重大契机;牢牢守住城市公共安全底线,健全违建安全纳管标准规范,常态化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上线违建清查纳管信息系统,建立违建管理一张图、一本账,去年累计排查违建40余万宗3.3亿平方米,整治安全隐患5万余宗2400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在多路径提高空间效益方面,该局坚定不移走内涵集约式发展道路,坚持地上与地下并重、提质与增效并行,推动空间利用水平和效益始终走在全国最前列。比如,精心编制前海蛇口自贸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大空港、香蜜湖等重点区域规划,推行总设计师负责制,一批集约高效、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客厅加快培育,城市发展能级显著增强。同时,科学利用立体空间,坚持“横向并、纵向叠”,向地上地下要空间、要效益。修订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适度提高城市开发强度,重点提升原特区外、地铁站点周边等地区容积率,全市规划建筑量提高约2亿平方米,疏密有致、均衡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形成;逐步规范地下空间管理,修订开发利用办法,创新编制专项规划,建立地下空间全流程管理机制,加快空间立体化、复合化利用。
在深层次强化市区联动方面,该局与各区深度互动,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积极探索破解难题的新方法、新路径,先后与龙岗、宝安、光明等区签订了改革框架协议,共同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案例,如龙岗区构建了“统一规划、政策联动、主体协同、分步实施”的片区统筹新模式;宝安区形成了“重点更新单元+综合整治+土地整备”的系统解决方案;光明区围绕科学城和光明小镇建设,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高地。
成效显著:打出空间提质增效“组合拳”
十大专项行动开展三年来,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以违建处置为例,三年间,全市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5900万平方米,是“十二五”期间的10.6倍。尤其是去年,深圳严格落实中央整治违法建设的要求,持续保持查违高压态势,组织开展水源保护区等专项整治行动,各区各部门迎难而上、真拆真干,以硬作风、硬举措啃下了一批“硬骨头”,提前完成中央环保督察要求的1069栋一级水源保护区违建拆除处置任务,全年拆除消化各类违建2123万平方米。
此外,在土地整备、城市更新、综合整治、处置闲置用地等方面,成效同样显著。2018年,共完成土地整备13平方公里,其中较大面积产业用地整备5.44平方公里,10公顷以上规模产业地块占比近九成,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空间支撑;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57公顷,综合整治旧工业区140万平方米;清退建设用地856公顷,处置闲置土地130公顷,为实体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配套提供了宝贵空间。
在十大专项行动中,还涌现出一批典型经验和做法。比如,龙岗区强化“片区统筹”,以新机制推动工作新突破;福田区强化责任、考核、安全、创新“四轮驱动”,打好查违“四大战役”;罗湖区强力打击大望梧桐山片区城中村违法加建,达到了拆除一片、教育一片、震慑一片的效果;盐田区打早打小,不断完善精准执法机制,连续14年实现违法建筑“零增长”;光明区握紧一把尺子,守住补偿原则和政策法规底线,坚持政策、标准、口径“三个统一”,实现同一标尺下的公开公平公正;坪山区建立“大兵团作战”体系,打击“博赔”行为。
迎难而上:打好空间提质增效攻坚战
十大专项行动开展三年时间,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工作已经进入冲刺期。
经过三年的持续攻坚,虽然拓展空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应当清醒认识到,新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规模空间整备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源利用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质量发展对城市功能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目前情况看,容易干的都干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空间提质增效越往后难度越大,边际成本越来越高,十大专项行动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突破期。
此外,深圳工业用地还存在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全市有工业区约7200个,平均规模3.6公顷,平均毛容积率1.4,平均建筑层数4层,近90%分布在原特区外。工业区地均营业收入为1.4万元/ 平方米,其中原特区内为8.2万元/ 平方米,原特区外为0.9万元/ 平方米,差距达到9倍。
深圳还存在土地闲置的问题。目前全市清查出的已批未建土地达到564宗,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出让10年以上未建宗地398宗,面积869公顷。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需要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摸清家底,加快夯实国土空间管理基础,加快形成空间本底“一张图”、“一套表”、“一平台”。二是分类施策,全面盘活处置低效用地。将十大专项行动打造成为动态式、常态化平台,对全市所有低效用地,综合运用更新、整备、棚改、查违、闲置土地处置等多元手段,依法依规、分类施策,全面出击、逐个击破,系统高效推进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最大限度用好每一寸土地。三是重点攻坚,着力释放集中连片规模空间,举全市之力集中攻坚,确保今年完成不少于12平方公里。四是深化改革,健全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治理体系。用好改革创新重要法宝,坚持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举措破难题、拓空间,强化自然资源管理全链条、系统性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在国土空间规划、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重点发力,不断深化市区合作,加快拿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改革成果,最大化释放改革红利。
热点关注
十大专项行动在光明结出硕果
大空间整备促成光明科学城落地
今年十大专项行动专门选择在光明科学城举行,有着特殊的意义。光明科学城是十大专项行动的典型,其探索出的一条“规划引领、发展驱动、市区协同”的大空间整备新路,成为十大专项行动在光明区结出的一大“硕果”。目前,光明科学城正按照规划,朝着创建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迈进。
土地整备作为深圳首创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经验,目前土地整备已成为深圳市空间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地整备项目是深圳市近年来体量最大的土地整备项目,整备面积182万平方米。去年7月25日,光明区挂牌成立了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地整备指挥部,全面统筹推进启动区土地整备工作。今年2月,完成了权属核查、测绘清点等各项基础工作,并于2月25日对外公布补偿安置方案。3月1日,光明区正式启动签约,仅用22天就完成了全部527户的签约任务,28天就完成了腾空交房任务,创造了土地整备的“科学城速度”。
总结光明科学城土地整备项目能够高效完成的原因:一是光明区创新推出“党建+土整”模式,在项目现场成立“重大项目指挥部党委”,下设科学城党总支和7个党支部,整合131名党员、108名团员,下沉到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和26个协商谈判小组,形成“党委统筹调度、支部扎根现场、党员冲锋在前”的局面;二是坚持守住土地整备政策法规底线,一把尺子量到底,做到“政策、标准、口径”三统一,为群众积极争取应得利益,坚决打击不切实际幻想。三是积极构建三级联动体系,成立科学城土地整备推进工作组,整合区相关部门、街道和社区工作力量,实现大兵团作战。四是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把土地整备与民生保障相结合,算好城市发展“大账”与个体诉求“小账”,唤起光明群众图发展、要改变的强烈意愿,让广大群众更加主动地参与光明建设发展。
光明区通过创新“规模整备、一体规划、连片开发”实施模式,按照较大面积产业用地整备方法,为光明科学城的落地铺平道路。
昨天的会议强调,各区要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对标光明“科学城速度”,整合更多集中连片的产业空间,吸引更多百亿级、千亿级项目落地。同时,要用好用足城市更新、土地整备、违法建筑处置等专项工具箱,打出“组合拳”,让政策发挥效能。
典型案例
“市区联动”为国土空间提质增效
为深层次强化“市区联动”,全市上下以实施为导向,加快改革步伐、创新组织方式,探索了“案例+政策+工具箱”的工作新机制,形成了拓展空间的最大合力,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比如,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各区深度互动,积极探索破解难题的新方法、新路径,共同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案例。
龙岗区:探索用地盘活新机制
2018年5月16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龙岗区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规划国土管理改革和实践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同开展规划国土管理改革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龙岗区政府共同服务重点项目,在土地和空间上多做文章,探索用地盘活新机制。通过选取宝龙科技城片区试点项目,探索“重点项目遴选,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新型土地供应方式,鼓励空间创新,实现产城融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过6个月的持续努力,宝龙科技城“先租后让”试点地块及坪地低碳城“联合竞买”地块两宗地成功挂牌出让。这是龙岗区率先在“一线城市”探索试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产业用地供给新模式,同时建立产业、规划国土、市场监管、税务等多部门的“全方位、全周期”联合监管机制以及用地退出机制,真正实现了产业用地的供地精准化、用地集约化、监管责任化以及产业优质化,为产业空间供应提供了新思路。
坪山区:全力开展重点项目征拆工作
坪山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较大面积连片产业空间整备及地铁14、16号线征拆工作部署,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攻坚态势,启动“大兵团作战”模式,组织动员上千名干部职工,举全区之力开展重点项目征拆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自3月4日以来,该区已累计完成1461栋建筑、64.07万平方米的征收任务,在四个月内完成全年任务量的72%,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地铁14、16号线征拆任务,累计释放较大面积产业空间1.8平方公里。
针对权属纠纷、城市化转地等历史遗留问题,该区坚持以改革思维推进政策创新、机制优化、流程再造,并将相关经验总结固化成常态化机制和导则,用于指导当前和今后征拆工作实践,努力为全市征拆工作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先行经验。比如,该区依托全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政策优势,将政府用地整备和社区利益统筹有机结合,有效缩短利益统筹项目周期,实现“政府用地早供地,集体利益有统筹,业主权益有保障”的多方共赢。如在田心站点、车辆段及出入线征拆中,已签约的330栋建筑物,有309栋选择“先整备后统筹”方式,占比近93%。下一步,该区还将继续采取这种创新机制,加快推进高新南、北两个片区5平方公里较大面积产业空间整备工作。
(余虽/文晓龙/图)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谢启宗通讯员陈泽民)昨日,盐田区在区人力资源大楼二楼招聘大厅举办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现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