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程玉珂
对话缘起
自2015年来到赤湾学校,王小洪以高效、实干的作风推出了自下而上的改革。他提出的无边界学习教育理念,突破了固有的边框束缚,建立起适应未来教育的新边界,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为基础,创设适应人对未来学习的需求,创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引导人健康成长。在理念指导下,学校推出了统整大课堂课程序列和“绿色之行文化之旅”德育课程品牌,后者于2018年入选教育部全国德育经典案例。
深圳大学教育专业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张祥云教授这样评价无边界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有胸怀的中国特色教育。在无边界学习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教育探索中,新技术的应用也在影响改革的边界。王小洪在全校推广录播系统,并率先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合作,在课程中植入一片“中国芯”。可以说,无边界学习是他指导全校贯彻改革的核心理念。
让来深建设者子女接受最好的最适合的教育
南方教育时报:管理一所大部分学生是来深建设者子女的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校长?如何从学校层面做到教育的优质均衡?
王小洪:赤湾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深圳普通家庭。学校招生覆盖了整个南山大道以南的片区,真正赤湾附近的学生只占总体的1/3,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来深建设者家庭——父母忙碌,在学习和成长上家庭支持有限是常态。如何让这些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其实是深圳很多校长的都在面对的责任和挑战。赤湾学校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来开发课程和特色项目,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受益。我们经过调研,认为学校更适合开展由教师主导的实践操作类课程、项目,比如拳击、足球、航模、无人机等动手类特色课程,以及学生在学校周边就能体验的课程。这些项目,比组建一支交响乐团更容易在赤湾落地。
作为教育人,尤其是校长,如果每天只盯着有多少学生考了名校,有几个优生,获了多少奖,那么学校的教育肯定既不健全也不健康。我觉得对一所学校来说,常规管理是真正的根基。赤湾在最常规的问题上对每个学生负责,学生7点半以前到校,从吃早饭、早读,到午餐、午休,再到放学离校,每一个环节都动辄有近千名学生参与,需要老师管理也需要学生自主管理。这与师德师风建设、学生的德育互为相关,我们肯定老师们的付出和奉献,同时也坚持积极培育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
突破时空限制 无边界学习全员覆盖
南方教育时报:统整大课堂是一项打破了课堂教学形式,突破时空限制的课堂改革。基于无边界学习理念的统整大课堂与项目式学习有什么不一样?统整大课堂的实践过程经历了哪些调整?
王小洪:没有固定教材,打破固定上课时间、分班教学的模式,这些是统整大课堂和项目式学习的共性。赤湾学校通过一系列举措,比如微课程建设,实现了周边资源的课程开发,这是我们与其他同时推进项目式学习学校最大的不同。整合学校周边资源与课程教学资源,我们探索了课程开发的新模式,包括推出统整大课堂、信息化小组学习录播课堂,还有创客课堂、“绿色之行文化之旅”,这些课程让国家和深圳、南山本土的历史文化进入学生的学习,它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打造的赤湾模式。
在课程建设方面,赤湾学校最初尝试性地在课程建设和教师教学中实践了无边界学习理念,后来我们觉得这一模式可以用来开展常态化教学,就进一步升华了课程内涵。比如统整大课堂,从一开始在一年级中开展课堂改革,发展为每周二下午半天的教学常态,并且是整个年级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由教务处统筹,年级长挂帅,涉及到主题教学的老师共同参与。
探索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适应性问题,有些课堂适合,有些年级的学生适合,但并非全部适合或适合全部。当前,无边界学习理念在赤湾学校的活动上实现了全覆盖,这不是指所有的知识和所有的内容,而是指覆盖全体学生,开展尽量多的活动内容,跨学科、跨时空、跨现实与虚拟空间。这样的实践,实现了我们对课堂的新诠释,达到了回归本真、回归自然的教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各社团在开展活动时把关注点放在了课程建设的深化、学生的收获、教师的专业成长上。
南方教育时报:“无边界学习”这一非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王小洪:师生共同成长,对教师重构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对国家教材、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希望传授给学生的有效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发现一些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完全可以通过学校的引领,教师的实施,最终形成突破时空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赤湾的老师可以主动开发课程,设立教学主题,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放手让教师去做,他们就能获得专业发展。怎么放手?要有平台,有策略,有学校的引导管理和支持。
具体来说,赤湾学校有这样的几条路径。
首先,学校推出了清晰的理念,让每一个老师解读、融入和思考,然后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落实。从学校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这中间需要创造氛围,需要学校明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第二,对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在赤湾,新入职的老师,必须提前到学校跟岗实习两个月以上。不仅要跟着听课,备课,分析教材,还要上课。对行政干部、科组长,学校同样要提供专业指导。我会第一个给他们作专题讲座,讲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的开发、课堂的改革。
第三,学校的教育教研活动必须有序进行。比如科组教研、课堂教学研讨、教材问题针对性的研讨,都需要由学校骨干教师来引领,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研究讨论,最终解决问题、促成提高。研究的风气好了,教师的成长就快了。现在,学校有很多课题都是老师自发推动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教材,以及班级管理等。
对接高校资源 培养少年“中国芯”
南方教育时报:“少年中国芯”是一个由高校团队指导的教育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它的诞生为中国当下面临的芯片危机提出了科学的教育解决方案。这个项目最开始是怎么在赤湾学校落地的?基础教育资源应该如何与高校资源对接?
王小洪:一年前,我们与北京大学深圳系统芯片设计重点实验室主任何进教授交流,聊起中国的芯片危机,达成了在中小学做一个芯片普及课程项目的初步意愿,这个项目就是现在的“少年中国芯”。教学上,北大芯片实验室派出了一个教师团队,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陈文新参与了课程设计,赤湾的教师配合、跟进、学习,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一套完整教材。
对“少年中国芯”,我们设想做成一个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包括职业教育的课程系列。目标之一是希望在中学阶段发现对此有特长和强烈兴趣的学生,最终形成一条从高中直通大学的对口人才培养机制。在第一阶段,这一项目已经逐步实现了课程化。第一学期在六、七、八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今年五年级学生也加入其中。第一学期选课人数约60多人,到第二学期增加到80多人。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分年级开展了分层教学。“11月20日,我们将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少年中国芯电子挑战赛,通过活动普及科学基础知识。
“少年中国芯”这一项目是我们在“赤湾之心”,也就是无边界学习基础上的延伸。在课程发展阶段,赤湾学校信息组、科学组、中学物理组的老师全程参与、跟踪管理。通过企业实践,一些学生已经把创意落地,做出了自己的产品。这对培养其兴趣,鼓励其继续研究乃至树立职业追求,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南方教育时报:关于教育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引发了诸多争议。引入录播系统对教学活动有什么影响?
王小洪:我们发现,当一批老师参与统整大课堂以后,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的安排,到内容的挖掘,课程的建设等,都对传统的课程和课堂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赤湾启用录播课堂的缘由。引入这一系统,起初是为了实现一师多班、跨班教学,构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机制,而后我们发现,通过运用既有的监控设备,就能让常态化的教室实现班与班之间的互动,推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
新技术使用过程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反思——技术的运用要考虑到当下师生的需要,也要需求增长的空间。赤湾学校目前就遇到了网络速度满足不了设备使用的情况。其实,业界很早就提出,传输速度的差异、收音设备的不完善等各方面的问题,会影响在线远程教学的质量。但我觉得,这些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都会得到解决,解决以后就可以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理念。
关于他
王小洪
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学校校长,数学特级教师,深圳市十佳校长。南山区特级教师协会副秘书长,南山区首批名师科研工作室主持人,第三批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建设专家库专家,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导师,2018年度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课题评审特聘专家。主持开展的“绿色之行,文化之旅”主题德育活动,被教育部评为2018年度典型案例。主持的项目还曾获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南山区第三、第四届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一等奖。
他的话
◎如何让来深建设者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是深圳很多校长的都在面对的责任和挑战。
◎作为教育人,尤其是校长,如果每天只盯着有多少学生考了名校,有几个优生,获了多少奖,那么学校的教育肯定既不健全也不健康。
◎“无边界学习”跨学科、跨时空、跨现实与虚拟空间,实现了我们对课堂的新诠释,达到了回归本真、回归自然的教学状态。
◎“少年中国芯”项目目标之一是希望在中学阶段发现对此有特长和强烈兴趣的学生,最终形成一条从高中直通大学的对口人才培养机制。
新闻推荐
11月5日,南山区蛇口街道东角头社区开展了民生微实事项目“手作艺术让家更美”手作艺术系列活动之七彩布艺艺术花活动。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