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瞭望
深圳禁烟场所有了控烟“利器”。本月起,深圳在坪山区马峦街道正式试点控烟环境监测器,通过在餐厅、商场、客运站、网吧、学校等禁烟区域安装监测器,实现24小时监控,这一举措在国内也是首创。首次使用,便开出5张罚单。
这些年来,烟民们普遍感觉日子越来越“难过”了,随着城市控烟力度不断加大,可供吞云吐雾的场所越来越少,在公共场所吸烟,容易遭他人白眼不说,一不小心还可能吃罚单。但是,站在彼岸观察,控烟工作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第一步,还有许多“腊子口”“娄山关”需要攻克。
控烟难,难在取证。吸烟违法行为时间很短暂,等到执法人员到了,吸烟过程早就完成了,证据也就没有了。控烟难,也难在执法。烟民的吸烟场景太广泛,控烟执法的人力及精力相对有限,“小马拉大车”是一个困扰控烟工作成效的大难题。以北京市朝阳区卫监所为例,他们一年接到的投诉不少于5000条,但卫生监督员不到一百人,且都属于兼职,值班人员没法做到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因此,很多城市控烟几年居然未开出一张罚单。
深圳利用电子眼控烟,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克服监督力量不足问题。通过电子眼监控发现有人在禁烟区吸烟,通过某种方式提醒吸烟者,或者通知就近的执法人员前往处理,可以有效地遏制公共场所吸烟现象。电子眼控烟的深层意义还在于,随着设备不断增加、宣传不断深入,它还能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让烟民不敢吸,从而把控烟工作做在前头。
这启示我们,要解决效率问题,不妨向科技借力。电子眼监控只是比较简单的技术办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应用的深入,控烟还有更多新技术可用。事实上,已有一些互联网企业主动运用新技术进行控烟。如在2019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阿里云对外展示了视频边缘智能服务Link Visual的视觉算法,该算法通过动作、物体匹配,可以自动识别吸烟动作,分析对象是否在吸烟,其准确度达到90%以上。展望一下,如果这些新技术与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等相融合,还可以隔空罚款,实现非现场执法,就像交通电子眼一样,监管效率更高。
将电子眼技术应用到控烟领域,是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又一示范性案例,启发控烟部门、企业要行动起来,研发、应用更多新技术,以提高控烟效率。
◎连海平 本报特约评论员
新闻推荐
真诚服务市民 合同送到家中坪山街道行政服务大厅开展“三心”服务,获市民点赞
坪山街道行政服务大厅开展“三心”服务,获市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