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安康)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日前,第二届全国汉字人文教育联盟大会及教学研讨会在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索汉字文化教育课程,推动汉字人文教育。全国首家校园汉字博物馆同期也在坪山实验学校开馆。
七个主题区域
展示汉字演变历程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是解读中华文明的钥匙。据了解,坪山实验学校汉字博物馆是全国中小学校开设的首家汉字博物馆。该馆以汉字文化为主题,以汉字演变过程为主线,以契合中小学教学的形式,展示汉字发展各个历史节点的典型字体和书体,汉字书写载体和书写工具的变迁,并通过展区与活动区融合的空间设计,使同学们体验汉字文化。
馆内以汉字文化为主线,分为七个主题区域,包括汉字是怎么来的、先秦小朋友学习的汉字、古汉字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字书、汉字还可以这么玩、汉语与方言等,展出了甲骨文骨片、石鼓文、瓦当、秦简等的仿品。
课例分享
探讨汉字教学方法
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绕汉字溯源、甲骨文研究、汉字教学探索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吉大附中英才学校姜海平以《汉字教学探索——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尝试》为题,介绍了吉大附中英才学校三种教学探索方式:开设有趣的课程“汉字里的中国”,有序开展实验:单元整合识字,开发有用的空间:搭建展示识字成果的平台。
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二中张妍以《汉字文化与美术创意》为题,从甲骨文名片、“十二生肖甲骨文”版画表现、“青铜器图案探密”、陶泥印、文画之美等方面探讨了通过汉字展现美术创意的巨大潜力。张妍的课程《穿越时空创意美》,以中国历史为脉络,细叙了中国文字自古以来的美感和创意应用,从而将中国传统美术文脉图谱教学真正带到常规课堂中,培养学生领悟中国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文化内质。南山区华侨城小学周晓燕分享了《神奇的手》课例,展示了与“手”相关的汉字从甲骨文至今的演变,提供了优秀的课堂实践范本;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小学赵芳分享了《大·人》课例,解说了“大·人”不同角度的看法;来自坪山实验学校的房蓓则通过《“木”字家族》课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风貌,结合数字媒体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新闻推荐
晶报讯(记者严佳颖)“谁让梦落地生根,是奔向未来的我们!”在刚刚举行的“今夜星空灿烂——致敬深圳文艺名家“大型晚会上,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