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丽学校校长张光富(右五)带领师生参加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受访学校供图
西丽学校学子在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展示作品。受访学校供图
西丽学校3D打印社团在学校课程嘉年华活动中进行展示。受访学校供图
高尔夫球打偏后四处散落,捡球不便给陆田带来疑问,爸爸打开手机APP寻找共享单车所在地的举动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一个安装了GPS定位模块的高尔夫样球和遥控捡球机样机被设计出来。该设计在美国匹兹堡举办的第34届国际发明展及第二届世界青少年人工智能竞赛上获得了金奖,陆田也因此在第五届南山少年创新院小院士评选总决赛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最新一批“小院士”。
事实上,六年级学生陆田,只是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学校沃土中生长出的众多创新之花的一朵,在“教育就是生长“的理念下,西丽学校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构建了较完善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以丰富学生的生命样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生长需求。
学生在大型赛事上频频获奖,于世界舞台上亮相绽放……在“多元、开放、融合”的课程下,越来越多西校学子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西丽学校校园中的创造力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迸发。
撰文:徐峰刘雨晴
1“五生课堂”筑牢学生创新思维
“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在西丽学校校长张光富看来,创造力本身对于人来说很重要,它是新时代学生应有的核心素养。当下,虽然素质教育被反复提及,但应试教育从未停止过,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便会被阻碍。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张光富表示:“只要我们在学校环境中、课程设置中、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造力就可以得到提升。”事实上,这一切在西丽学校生长课程体系中得以实现。在张光富的带领下,西丽学校以老子的道法自然为思想基础,借鉴卢梭、杜威等教育思想,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中寻求行动指南,站在巨人肩膀上,形成生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建构生长课程体系,多元、开放、融合的生长课程体系,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自由生长的空间。为此,以生长教育为理念的“五生课堂”标准在西丽学校孕育而生。
据介绍,“五生”分别为“生活、生成、生趣、生态以及生命”。其中,“生活”强调教师在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中需富有情境,让学生的创造力脚踏实地地基于现实中的问题而产生;“生成”则以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为主,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生趣”要求学校日常教学中保持学习的趣味性,让更多的学生被学习吸引,产生学习的自主动机;“生态”更加注重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因为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因此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则是指引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其终身有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
“五生课堂”课堂标准使西丽学校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研究,对基础课程进行创造性的实施,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作了课程拆分、融合、改编等实践探索,发展成为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科+”拓展课程,打破了国家课程传统的教学场所、师资制度等,对教学内容也做了重要改编或者整合,如管乐课程是一门“音乐+”课程,花卉栽培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
近年来,西丽学校致力于课程创新,成立少年思政学院、少年传媒学院、少年科创学院、少年艺术学院和少年体育学院,以此开发、组织、管理、实施、评价相关课程,让生长课程体系得以运行奔腾。为让“创新之苗”茁壮生长,西丽学校更是开发了创新实践、生命文化、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系列课程。
2创新实践课程“引爆”奇思妙想小发明
“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16名、“南山少年创新院小院士”3名、德国纽伦堡、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金奖3项银奖1项、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十佳科技实践活动1项……在西丽学校的诸多荣誉之中,西校学子在创新实践上的荣耀令不少人赞叹,为何学生频频亮相国际赛事,为何“小院士”在这所学校井喷?“因为这里针对学生创新开展了不同的实用课程。”张光富给出了答案。
在创新实践上,学校不但开设小发明、小小实验家等课程,还开展了以数学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课、发明方法课。据介绍,西丽学校于2016年建起小发明社团,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思维与动手能力,其中小发明社团以推动思维开发为主,从四年级开始进行阶梯式培养。
走进小发明社团,你会看到社团成员常常进行着头脑风暴,老师提出相关案例,学生在讨论中迸发奇思妙想,“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拓展他们的想法。”西丽学校小发明社团负责人介绍,在课程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引导的角色,不去干扰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方向,只有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专业性问题,老师才给予一定的辅助,也因此,西丽学校小发明社团呈现出的作品创意百分百来自于学生本人。
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学校也会鼓励学生寻求家长的帮助,陆田的作品就是他与工程师爸爸共同合作的结果。据介绍,陆田在高尔夫球和捡球机上安装GPS定位模块用来定位,在手机APP上看到球和捡球车的位置,从而精准迅速地完成捡球的创意想法,得到了科创社团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并在老师的鼓励下,寻求工程师爸爸的指导,完成了创意实物。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处,把奇思妙想"搬到"现实里。”在张光富眼中,创新人才是“生长”出来的,因此,教师、学校要营造氛围,给学生这株“创新苗子”以阳光和养分。在西丽学校,创新教育课程并非少数学生的“专利”,学校通过普及类课程,分段进行侧重培养,交给每位学生一把开启科技创新大门的“金钥匙”,并从中发掘出“好苗子”。
值得一提的是,西丽学校通过专家引领实现“借脑”,邀请知名专家成为西校学子的校外“启蒙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开启了博导课堂,启蒙学生对碳材料、石墨烯的认识欲望。中国发明协会会员、著名科技创新教育指导教师覃宝学就是其中之一。覃宝学每学期来到西丽学校两次,进行发明创造相关的讲座,给予学生们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普及。“学生们很喜欢,覃宝学老师的讲座很有"煽动性"。”西丽学校老师打趣道,每次专家讲座之后,都会掀起小发明社团的“报名热”,随着越来越多学生对科技创新感兴趣,西丽学校奇思妙想的小发明也在不断实现新的“爆发”。
3生命文化课程引导学生追求自我价值
在西丽学校校园内,有一大片绿植培养基地,这里的植物大都来自西丽学校学生之手,从培养基到土壤,孩子们见证植物的成熟,植物也陪伴着孩子们长大。
在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西丽学校作为唯一的小学展馆,格外抢眼。学生吴思颖在摊位上,向参观者介绍桃金娘等华南本土野生植物驯化研究。吴思颖说,通过学习《本土野生植物组培研究》课程,她开始关注本土野生植物的生存状况,热爱培植本土野生植物,她也希望更多的人同她一样尊重本土野生植物的选择、遗传、变异等自然演化权利,让本土野生植物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吴思颖所说的《本土野生植物组培研究》课程,就是西丽学校目前开发出的三门植物培植系列课程之一,该课程为科研型特色课程,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重点研究桃金娘、野牡丹、石斑木等本土野生植物的组织培养方法,探索本土野生植物的有效培植方法并进行推广。除此之外,《本土花卉栽培》是技能拓展课程,在学校六年级普及,关注学生栽种生活技能的培养。《野生植物主题活动课》则是实践拓展课,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围绕华南本土野生植物,尤其是濒临灭绝的本土野生植物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建立一种生命科学的认识。”张光富说道,课程是通往自然科学的最好桥梁,孩子们从课程走进植物世界,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一个关注,激发他们未来在环境保护上的创造性。
学校组培社团老师钟芳珠是刚毕业的生物专业高材生,在来到西丽学校之前,她从未想过在小学就能够接触组培这样的技术,在她看来,这样的课程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了,“来了之后发现,这里以植物器官培养为基础进行学习,从另一个层面促进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这样的方式是可行且有效的。”钟芳珠说。
值得一提的是,西丽学校还在四年级开设了生态农场课,四年级每一个班都分到了一块地,在这片地里,学生可以种植自己想种的植物。据介绍,为了最终种植成功,学生们会思考环境、了解气候等,带着研究去学习去实践。
为了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西丽学校师生还共同编写《生命文化(众生篇)》校本学材。该学材将原有小学科学课本中关于生命科学的所有课文进行重新建构,通过行动、电影等多种课程形式,创造浸润式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多种生命的艰难和精彩。西丽学校用生命文化润染学生生命底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
4人工智能课程传递新领域新思维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此后不到两年时间内,先后有多份文件提出要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在政策的推动下,近两年国内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迅猛。而西丽学校早早便将人工智能课程作为学校科技创新系列课程之一予以实施。在张光富看来,人工智能未来会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便学生今后不从事相关工作,但为了今后在与之“打交道”时不手足无措,前期的相关了解也不容轻视。
在西丽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包括3D打印、无人机、机器人等范畴,在普及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创意思维成为课程的主线,这一点在3D打印课中尤为突出。一般谈及3D打印,大家往往会将其与技术联系起来,但在西丽学校,3D打印课程更多的是注重创意。据介绍,西丽学校的3D打印课由美术老师执行,在学校看来,3D打印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创新,是在运用技术中实现自己心中的创意,因此,不用信息技术老师是有意为之。
“我们的3D打印课从五年级开始上起,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学期学习基础技术,第二学期则根据老师布置的不同创意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自主设计。”西丽学校美术老师韦家玉表示,在常规课外,对3D打印感兴趣的学生还可加入3D打印社团,在社团里,学生们可以实现更多自己的创意。韦家玉透露,学生们的创意并不是天马行空,大部分都有创意来源,比如来自于他们日常的课本中的内容,或者来源于他们近期看的动漫等。
要说男生们喜欢的社团,西丽学校的计算机社团一定是其中之一。据学校计算机社团老师周芳国介绍,在西丽学校说到“计算机编程”不会出现谈虎色变的情况,学生们对这一未来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目前,学校计算机社团在三到六年级选出了近30名学生。周芳国表示,在社团里,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都会让学生先在虚拟平台上进行模拟搭建,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线上平台还能够分配相应任务,通过完成度的判定,可以发现学生在哪些模块上优势更加明显,“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是引导学生从搭建到编程再到实体一步步完成,整体来看,学生们的学习速度是超过我们预想的”。
值得一提的是,西丽学校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教学现象:临近深圳大学城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学校形成了校内校外“双师资”的格局。学校邀请深圳大学城内高校导师来到小学授课,通过“借力”清华、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和深圳大学等专家,对学校课程进行指导。如3D打印课程邀请哈工大(深圳)相关专业老师来校指导,清华国际深研院的博导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家们手中的前沿科技等。校内老师可以对专业内容进行转化,让学生容易理解;校外的专家指导则对学生眼界的拓展、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帮助。可以说,在西丽学校,“专业老师+学科老师”的组成,构造了独特的学生创造力培养教学团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极具西丽学校特色的科技创新课程加持下,越来越多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越来越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
新闻推荐
“三区融合、三创驱动、三化共治” 桃源街道探索现代化街区治理新路径
龙辉社区开展“书记下午茶”民意征集活动。2019深圳大学城“桃源杯”半程马拉松。今年是南山区精品社区创建的第三年,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