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精打采与神采奕奕
新学期,我接手了一个初二的班级。开学不久,突然接到电话:“老师,我家小奕这周不去学校了,他爸爸不让他去上学。”了解情况后我才知道,原来小奕因为沉迷小说,已经被家长、老师多次批评。然而,上周末,他被发现偷偷从妈妈的钱包里拿钱去买小说。爸爸忍无可忍,狠狠揍了他,并说上学和小说他只能选择一个,冲动的小奕选择了小说……
“怎么如此任性!”我感叹道。但我感觉事情并不简单,孩子沉迷小说已经根深蒂固,这种专制处理只怕适得其反。于是,我一方面安抚家长,让小奕先来上课,另一方面开始思考接下来的应对策略。下午,我将小奕叫到谈话室,试探性地问:“你为什么对小说如此着迷呢?”他默不作声。“是因为小说情节精彩、内容丰富、剧情跌宕,所以很吸引你吗?”“老师,我知道有些书其实写得并不好,但不看就觉得坐立不安,特别难受。”
为了让他明白这是一种过度依赖心理,我决定让他体验一下心理学上的脱敏疗法。于是,我找了纸笔,对他说:“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试试用左手写出你的名字。”他疑惑地看看我,但很快照做了。看着他吃力地写着名字,我随即问道:“这样写感觉如何?”“比较难受,很别扭。”“再写几遍试试。”
大约过了10分钟,我发现他运笔比刚开始快了很多,就问道:“现在感觉如何?”“现在顺畅多了。”“为什么不别扭了?”“因为我练习了很多遍啊。”说到这里,他突然抬起头说:“老师,我明白了。因为我痴迷网络小说已成习惯,突然戒掉肯定会难受。”“那该怎么办呢?“我应该多多练习克服这种不适应。”他坚定地答道。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引导他逐渐克服这种不适应——将书交给我保管,实在难受的时候,就找我借阅一小会儿;同时,在日记里记录当天的感受,并交给我批阅。一段时间后,小奕的妈妈来找我说:“老师,太谢谢您了。孩子现在好多了,不像以前那样无精打采了,和爸爸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
然而,几个星期后,我发现小奕又恢复了以前的状态。我随即做了调查,发现他在其他老师的课上又开始偷偷看小说。我很气愤,把他叫到谈话室:“小奕,你不是答应过我不再偷偷看小说吗?可为什么……”“老师,你不要相信我!我说话自己都不信的。”他打断我说道。他的这一说法震惊了我,这背后肯定另有隐情。
原来,坚持练习后,他逐渐克服了戒掉小说的不适,并满怀信心地应对学业。可长时间落下的课程无法一朝一夕就赶上,作业上的错误和课堂上的挫败感一点点消磨着他重燃的信心。在无法获得成就感的情况下,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他又想起了小说中的虚幻世界。
找到症结后,我暗自松了一口气。“我们再来做个实验吧!”我给他找来纸笔,说道:“随手画一条直线试试。”他画完后,我找来尺子画了一条,随即问:“谁画得更直?”“老师,你画得更直。”“是因为你的能力不如我吗?”“不是。是因为老师用了直尺。”我又说道:“我们一起来用左手写字试试。”他点点头。“谁写得好?”“我。”“为什么老师这么努力写,结果还是不如你?”“因为老师你没练过啊。”他说完,突然抬起头看着我,眨巴着眼睛,似乎明白了什么。
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后,我开始引导他回顾排查自己欠缺的知识并制订详细的计划,阶段性地弥补和提升基础内容,并利用初二新学物理的机会,辅导他将物理考到了班上前10名。
树立了自信心后,他的精神头儿也回来了。我总觉得,这或许就是他本来的样子——神采奕奕,斗志昂扬!
教育没有“一篮子”解决方案
作为教师,总想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然而,教育没有“一篮子”解决方案,个体的差异性和时空的不对等性使得教师的尝试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焦虑也由此产生。信息的沟通可以靠语言、文字、逻辑分析,而心灵的沟通要靠情感共鸣。因此,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的感受,方可窥见问题的本质。
另外,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切忌运用已有的经验做判断。常年的教育工作经验,能让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但也极易让教师根据经验判断,甚至定性学生出现的问题。然而,每个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各不相同。只有当教师将经验暂且搁置,扩大时间范围来观察一个学生时,才能够把握其所经历事件的脉络。这样,教师的应对策略方可贴合实际,不至于生搬硬套、事倍功半。
心理学相关研究指出,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作为孩子最直接的行为评价者,教师更应该坚定自己对学生的信心:“相信学生,他们一定行!”
及时沟通与学生换位思考
在“心理体验”中感悟成长
班主任在处理“沉迷小说”这类问题时,切忌滥用权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身边人的行为和评价特别敏感。权威的确可以让学生暂时屈从,但也只是暂时和表面上的,久而久之,小状况就会变成大问题。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其探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体验”(可以是实验,也可以是小游戏)是最好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我在处理小奕的问题时,先后用了两次“心理体验”,通过“用左手写名字”和“随手画一条直线”两个实验,轻松地引导他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使其有了想要改变的主观意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循序渐进地纠正不良习惯
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必然不可能一时半会儿就解决。教师和家长需要仔细斟酌,制定应对策略,帮助学生改掉长时间养成的不良习惯。
在第一次找小奕交流后,我本以为问题已经逐渐得到解决,然而小奕却又重新沉迷到小说的虚幻世界里。原因就是小奕发现自己在学习方面总是不如其他同学,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上不去,还总是受到各科老师的批评,毫无成就感可言。这主要是由于他之前沉迷小说太久,落下了很多功课。为此,笔者引导他查漏补缺,并制定详细计划,逐渐补上落下的学习内容;同时及时抓住机会辅导他,让他的物理考到了班级前10名。这让他有了成就感和获得感,帮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和斗志。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获取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家长、教师、同伴就是他的“重要他人”。在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前,他们往往会通过家长、教师和同伴的评价判断自己的行为,这就很考验教师的谈话和评价艺术。因为极易出现的情形是“教师一句随口的点评,却让学生铭记一生”。所以在处理问题时,教师务必引导孩子正确归因,方可避免歧路亡羊之痛。
新闻推荐
穿梭在有着“中国电子第一街”美誉的华强北,热闹的气息扑面而来。■深圳特区报记者许依妍文/图奶茶店门口排起长龙;商场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