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到中学求学一路上,母亲都一直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书香里杂陈着母亲的汗渍味,更多的是母爱浓浓的气息。
母亲小时候因为家穷,上不起学,一个汉字都不识,吃了不少无识字的亏,也尝了不少无识字的苦,渐渐认定了读书好这个理。于是,她心里暗暗发誓: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教育。
果真,我刚满六岁,贫穷的母亲恨铁不成钢,提前一年把我送上学校。上学的第一天,我闹着哭着不肯上学,是母亲这讲那说,左哄右诱,我才勉强伏在她背上去学校。看得出这一天,母亲特别的勤快,特别的欢喜,报名、领课本、找座位,然后悄悄伫立在教室的窗口望着我,脸上不时泛着一丝丝的笑意,放学后又愉悦地背着我回家。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如此的开心。
往后一小段时间里,母亲天天送我上学接我回家,一有空闲,她就倚靠在教室窗户陪读。有时候,我东张西望无心听课,母亲便用手指不停指着讲台,示意我看着黑板,用心听老师讲课;有时候,我的铅笔笔芯写短或断了,母亲走进来帮我削;有时候,老师布置练习、作业,母亲也会走过来帮我拿练习本、作业本。这样的日子,母亲一直坚持到我完全适应校园学习生活,独来独往。每一个拼音、每一个汉字里都饱含着母亲炽热的心,真挚的情感。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建设小盐田,三年才建成。那段时间,劳动任务多,学校大多是上午上课,下午劳动,锄草铲刺、担土围坝,回沙填池、挖掘蓄水缸、铺设结晶池……工序多如牛毛,样样都艰巨。
为了赶进度,每一次劳动,学校都是任务分配到班级,班级再分配到个人。我个子小,身体瘦弱,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母亲每天下午参加生产队劳动收工回来,一看到我不在家,就顾不上拭拭汗,松松气,径直奔向工地来帮忙。妈妈总是说:“你歇歇,我来干。”很多次,偌大的工地,偌热闹的场面,只剩下了我母子俩人还在艰苦着,干到披星戴月才回家并非司空见惯。母亲那一副硬朗的身板硬硬地给那一份繁重的家务和生产劳动,压瘦了,压矮了,尤其是那一份沉甸甸的母爱。
在家乡,念完小学念初中。七年如一日,母亲虽辅导不了我的功课,却时时关注着我的成长,一个样地鼓励我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天天向上。因为母亲,我获得了一张张“三好学生”“劳动积极分子”的奖状,贴满墙壁;因为我,母亲不知增加了多少额外劳动负担,不知多流了多少汗水和心血。那一张张奖状,一半是我的功劳,一半是母亲的功劳。
到圩上念高中,我还是一个老是长不大的孩子,老师、同学都戏弄我是来“断母乳”。正是如此,母亲对我放心不下,还是不弃不离,一直呵护着。
中学读书期间,都是吃学校饭堂蒸煮的盒子饭,每个学期学生都要缴交柴火。母亲很有心计,总是从长远处着想,提前做好准备。每天参加生产队劳动,她并不像其他社员一样直来直往,来去匆匆,而是提前出工,沿着路边的林地走,边走边捡树枝树叶,一堆堆放好。放工后,顺着来时的路往回走,一面拾柴,一面逐一收集那一堆堆柴火,装在畚箕里挑回家,码在庭院里的一角。日积月累,柴火越堆越大越高,宛如一座小山。
学期伊始,母亲就借来手推车,装上满满的一车柴火,与父亲拉到学校交差。在家吃着妈妈的柴米饭,异地求学也能闻到妈妈的柴火烟味,母亲的味道总是缠绵不放。
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母亲隔三差五地穿梭于家乡与学校之间,要么送来干净的衣服,拿走脏衣服回家洗;要么天气骤然降温,送来暖衣御寒;要么有什么好吃的食物,舍不得吃送来尝尝味道……一路上留下了重重叠叠的脚印,母亲走的路有多长,母爱也有多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路继往开来,读师范,参加工作,不管遇到顺境还是逆境,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母亲总是陪在我的身边,为我欢呼,为我鼓励,伴我成长,才有了我幸福的今天。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亲,有你的陪伴,幸哉!母亲,因你的离去,悲哉!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马君桐)7月10日,由盐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盐田区图书馆承办的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山川上的中国”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