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丽
刚刚过去的暑假,龙岗区石芽岭学校一年级2班的孩子收到了最深情的礼物——语文老师吴俪蓉写给他们的30封信。吴老师暑期回到了老家桂林,每两天都会把一篇千字左右的信分享在班级QQ群里。她和孩子们聊故乡、学习骑单车的故事、自己爬树的经历等。班里的学生也纷纷给她“回信”。吴老师期望“这些书信能够化作一道微光,成为陪伴孩子们度过假期的爱的小橘灯。”她说:“学生的回答和家长的肯定让我有一直做下去的动力。”
暑期分别不分离
30封信连起师生
30封书信就是30次问候,分别的暑假并不长,吴老师和孩子们变成了笔友。细心的孩子们还发现,每一封信的落款都不一样:“期待你们分享的吴老师”“已经回到故乡的吴老师”“被一碗面温暖到的吴老师”……从7月18日开始到8月28日的最后一封,吴老师和孩子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从父亲的歌谣到制作南瓜手工面的步骤,从故乡的水井到怎么拆手表链,七夕节也不忘与孩子们分享七夕节的来历。
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吴老师用书信的方式给学生做示范。每一篇书信,她都认真打磨,尽力做到适合准二年级孩子的理解水平。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每封信的结尾,她还会留下话题,给孩子们观察生活提供思路,也激励同学们在日记里至少写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她想知道孩子们生活中是否有值得珍惜的好朋友,独自买东西是什么感觉,知道哪些民间故事,为自己的梦想付诸过哪些行动……让她欣慰的是,学生的回信不少,个别学生竟能写三五百字。师生的这番互动也吸引了家长的关注,他们也积极参与其中,细心的家长还会把吴老师的书信打印出来,每晚亲子共读。马悦同学的家长就感叹,孩子要写“我的家乡”时,他们才发现自己都没好好了解过家乡,感谢老师的用心。
开学后,学生们上交了自己的暑期日记,吴老师一本本批阅,还进行了颁奖,每个同学都得到了嘉奖。个别因各种原因没有回信的学生,吴老师“借”了奖状给他们,期待孩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
克服困难激励学生
在困顿中向阳而生
从教近10年,吴老师一直在小学低段任教。和孩子们用日记的方式交流生活,这对吴老师来说也是第一次。她说念头的萌发源于上学期末校长王书斌的一句话:“我们在假期里也不要闲着,要思考、要行动起来,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而吴老师自己从高中开始就坚持写日记,此前的教学中,她给三年级同学写“班级漂流日记”,给一年级的小朋友写过“每日一读”,一写就是一年。这次,她选择了写信。每一封信,吴老师都同步更新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很多人留言说“真佩服你的坚持”。
朋友们点赞吴老师的“坚持”,是因为她完成这些工作真的不容易。孩子们看到的是吴老师赏花、做美食,分享绘本和民间故事的惬意暑假。然而在现实里,吴老师家有未断奶的孩子,还要照顾耄耋之年的奶奶,老家暑期还在盖新房子,每天都似乎生活在工地中。因为一场意外,吴老师中间不得不卧床休息了几天——为此她还在8月17日一连写了好几封信作为弥补。
在第30封信里,吴老师写了这样一段话,既是激励学生也是激励自己:“我们要学会在困顿的生活中向阳生长,保持乐观的心态,把快乐、温暖和美好带给身边的人。同样的道理,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去克服。”
新闻推荐
□吴向东(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读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获取丰富的知识,而是锤炼良好的思维方式,获得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