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
盐田镇洪小学,学生们有序排队放学。
图表:杨佳
“不读书,
怎么翻得出大山?”
扫码看更多视频
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地处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千百年间,交通闭塞,土地资源少、利用率低,导致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无奈。
“好好读书,走出大山才能脱贫致富。”在曾经被称为“百色第一穷”的后龙村,村民罗启芳对于教育的渴望,犹如深山中肆意生长的野草般强烈。而在凌云县不少干部眼中,同样有着一股强烈的信念: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只有教育,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正因如此,深圳盐田区对口帮扶凌云县以来,开启了一场“田”与“云”的牵手。海对山庄严承诺——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对口帮扶的“重头戏”,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人才,有针对性地扶志和扶智,推动“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通过三个小场景,笔者看到了几年来教育扶贫给凌云县带来的变化,正让深山里的每一个梦想不再因贫困而失去绽放的可能。
●采写:甘雪明徐剑夏凡摄影:朱洪波
新校园带来新渴望
明亮宽敞的教室,干净整洁的校园,设施齐全的运动场,脸上挂满笑容的孩子……依山傍水的小学有了崭新面貌。在校门口,盐田镇洪小学几个大字,让这所处在大山里的学校,与望海而生的盐田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学生大多是从大山深处搬到县城扶贫安置点的孩子们,目前我们有在校学生124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579人,占了将近一半。”盐田镇洪小学校长任彩祝介绍称,学校原来是一所村级中心小学,因校址面积小,教学设施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城南片区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需求。2018年,为满足适龄学生和扶贫移民搬迁子女的就读问题,凌云县共投入资金8870万元建设新校址,其中盐田区帮扶资金3415万元。
谈及孩子们来到新学校后的变化,任彩祝表示,最明显的就是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以及在这里养成了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过去不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因缺少陪伴,很多孩子习惯养成也不太好,现在,通过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孩子们开始自觉讲卫生、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阳光。”
渴望读书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愿意从深山里面搬迁出来,让孩子在这里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我们在校学生的数量一年内就翻了一倍,大部分都是从山区里面搬迁出来的。”任彩祝告诉笔者,孩子们把对新学校的感受带回原来的山村,更把渴望读书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种进了越来越多贫困户的心里。
瑶寨村口的光荣榜
罗宗文,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罗宗才,河池学院;罗梅枝,梧州学院……在广西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陇法屯屯口,张贴着一张鲜红的光荣榜,罗列着全村在读的大学生、高职生、高中生的名字。
为什么要在村口设立一张光荣榜?后龙村驻村第一书记于洋告诉笔者:“过去后龙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对教育不够重视,学生辍学风险高,贫穷伴随着这里一代又一代人,如今,越来越多通过教育走出大山实现脱贫致富的例子,让这个瑶寨有了新的希望。一张光荣榜,就是向大家传递出通过教育脱贫致富的希望。”
走进村民罗启芳的家中,新建的砖瓦房子客厅墙壁上贴满了4个孩子的奖状,罗启芳一张张介绍,眼里满是骄傲。村口光荣榜上第一行的罗宗文,正是罗启芳的大儿子,如今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读大三的他,也将迎来自己的毕业年。
“现在不读书,就永远翻不出这座大山。时代不同了,老一辈人一生待在这个山旮旯里,就跟坐井观天一样,希望这一代人能够通过教育,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采访中,罗启芳反复提及一句话,对于深山里的人来说,只有教育才能改变未来。
“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已经在这个贫困村里落地生根。
正因如此,在盐田区对口帮扶凌云县以后,教育扶贫便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一件事。盐田区扶贫干部黎建华告诉笔者,通过开设特少数民族班、盐田班、启航班等,让这里的孩子除了享受国家义务教育补贴外,额外获得对口帮扶、社会帮扶的资金帮助、物质帮助和人文关怀,其中特少数民族班学生新生资助每人床上用品一套,每套350元;每人每年发放冬、夏各一套衣服,共200元;生活补助每年小学800元、初中1000元、高中1200元。
除此之外,通过特少数民族班资助项目、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资助、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项目等,盐田区与凌云县建立起了教育扶贫的全支撑体系,让不少像后龙村这样的瑶族娃,不再担心因贫而上不了学。
山脚下的“彩虹幼儿园”
沿着蜿蜒的盘山路驱车前行,青山环抱的后龙村,新建的砖瓦房与传统的吊脚楼错落有致、交相辉映,一改往昔贫穷落后的面貌。但在不少村民眼里,全村最漂亮的建筑还要数坐落于村口的陇喊幼儿园。
采访当天,天空飘着小雨,阵阵细雨与朦胧的山雾让这座拥有绿色操场、红白蓝黄相间教学楼的幼儿园就像一道雨雾中的彩虹,连接着深山里孩子们向外的梦想。
走进幼儿园,孩子们正仔细地堆砌着积木,墙壁上张贴着幼儿园每天的课程安排:语言、数学、科学、美术、音乐、课外活动。于洋告诉笔者,在陇喊幼儿园建立以前,村里大部分孩子都是处在散养的状态。2019年,通过申请深圳扶贫协作帮扶资金107万元,作为幼儿园建设资金和内部设施资金,如今村里441个贫困户的孩子们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学前教育的权利。
同样的场景,在凌云县伶站瑶族乡陶化村也在上演。“上幼儿园,过去都是城里人才能享受到的。”这样的认知一直存在村里人的印象中,因为盐田扶持资金的到来,结束了这里没有幼儿园的历史,让深山里的孩子也能跟城里的孩子一样走进幼儿园。
“目前在园的80个幼儿当中,其中有65名是贫困儿童。”园长康媛芳告诉笔者:“2019年9月,通过盐田区梅沙街道的帮扶,村里建起了第一所幼儿园,除此之外,各种教育帮扶资金让这里的孩子每个学年只需要缴纳200多元便能享受到学前教育。”
“以前村里没有幼儿园,家里面没有人管,很多孩子六七岁才读书,学习基础薄弱,而且只会说壮语,交流很困难。”谈及上幼儿园后孩子们的变化,康媛芳表示,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干净了,更加开朗了。孩子们的变化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幼儿园在园幼儿的数量,也从去年的40个,今年直接增长到了80个。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陈敏)9日下午,盐田区召开2020年教师节表彰大会,对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年度教师,以及教龄满30周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