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资料胡野秋:知名文化学者、作家。数次获国家级新闻奖,包括“中国新闻奖”等新闻界最高奖。1992年末南下深圳,从事文化战略、文化产业及传媒研究,兼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客座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学院兼职研究员。出版有《深圳传》《胡腔野调》等。
口述:胡野秋 整理:邓晓偲
一街一岭,老福田的情怀
我想先从福田的一条街道说起。
福田在1990年建区,而我是1992年来到深圳的。那时候,整个区域还属于草创期,到处都是大工地,汇聚了最早的一批创业者,和来深务工的人。福田区的上步巴登街是我在深圳最初的租住地,因为这里离我工作的深圳特区报只有600米,还因为它虽然身处绝对的市中心,但这里的房租很便宜。对于早期闯特区的人来说,巴登是最著名的一条街,很多人来深圳都在这里住过,至少逛过。直到1998年,随着中信城市广场的兴建,埔尾旧村重建,巴登街虽然还在,却也不复当年模样了,更崭新、更立体了。
随着这么些年的街景流动,我有个很深刻的感受,那就是福田不是自然生长,而是一个被精心设计出来的城区。在我印象里,福田区基本就是按部就班进行建设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八卦岭。走进八卦岭,会发现这里的规划格局与深圳其他城区迥然相异,四横九纵的街道像棋盘画线一样规整,东西向与南北向垂直相交。早年间,这里还因为聚集了许多印刷厂,而成为岭南地区规模较大的图书批发市场之一。我到深圳的最初几年,闲暇时刻最喜欢的去处就是八卦岭512栋“书刊批发市场”。那里可以看到全国各地最新出版的图书,像菜市场里的萝卜白菜一样地堆在地上,令“书虫们”欣喜若狂。
如今,随着城市空间的更新改造,当年的印刷厂和其他工厂均已陆陆续续搬走了,现在的八卦岭已经布满设计公司、时装公司、IT企业,还有最为庞大的文化产品批发市场。其实福田的城区建设相对有目标、有前瞻性,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科学的规划理念和实施步骤。咱们知道不能永远处在低端产业链,因此一直在做产业优化。八卦岭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近20年,八卦岭也在“腾笼换鸟”的新发展思维下,脱胎换骨地从一个傻大黑粗的工业区蜕变成花枝招展的商业物流区。蝶变后的八卦岭,也已经成为很多游客的目的地,在这里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扑面而来的文艺气息,他们更愿意身处在这样的气息里。
人文精神,深圳的城市之光
成为“伟大城市”,除了留下的建筑街道,除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还必须有它们独特的城市精神。文化在深圳后20年的登场,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一座核心稳定的城市,才能积蓄足够多的能量,抵御风暴,扬帆远航。
福田区以几大文化场馆为核心地标,将莲花山下曾经蛮荒的草坪建设成为如今深圳的中心区——这里是深圳的政治中心,还是文化、传媒中心。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体书店深圳书城·中心城,此外,市图书馆、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当代艺术馆等顶级文化场馆多聚于此,它们与莲花山上的邓小平铜像遥遥相对。
这样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市政府的恢弘远见,认为福田中心区的建设标准要与最成熟的国际化城市比肩。在当时,出国见闻是能否胜任规划工作的条件之一。我们去世界上最优秀的城市进行考察,一比较就发现,像巴黎纽约伦敦这些城市的中心,都是文化的天堂:巴黎的中心有巴黎歌剧院,纽约的时代广场里百老汇剧院星罗棋布。他们都把文化看得如此重要。巴黎纽约告诉我们,文化的确不是刚需,但是正因为它不是刚需,才要把文化放到你最方便接触的地方。家楼下就有书城,就有图书馆,那么一年中,我们总会有走进文化、收获精神满足的时刻。让文化变得方便,才会有良性循环,一座城市的物质与精神才能均衡发展。
深圳最早建成的区域里几乎全是商场,毕竟经济特区嘛,还是要以经济发展为主导。而福田中心区精雕细琢的规划格局,打破了大家对经济特区的固有认知,也体现了政府的远见卓识。真正伟大的城市,能够给人以尊严和好的生活。福田区内这些大大小小的文化场所,既独立又互补地完成了各自的空间建构,并进而形成了不可复制的城区魅力,也为居住于此的人们平添几许生活的浪漫。
新闻推荐
地铁文化节与地铁文化生态圈联袂秀 市民聆听来自地铁的“梦想之声”
2020深圳(福田)地铁文化节“聆听梦想故事为梦想赋能”活动吸引男女老少参与。叮!叮!叮!最动听的“梦想之声”新鲜出炉啦!近日,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