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小芬从教20年,一直扎根在语文教学岗位,是执教部编版教材的第一批先行者。执教的《中国美食》识字课,获福田区识字教学大赛一等奖;2019年参加深圳市福田区语文教师大赛,获一等奖;撰写的论文《我国当前三种语文主题学习的研究》分别获得市级一等奖和区级一等奖。
表一:
表二:
□ 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第二附属小学 刘小芬
近年来,小学文言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果教师教学文言文的方法得当,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会增强,进而愿意挑战更有难度的篇章。反之,过于枯燥的讲解,或不求甚解,一味朗读背诵,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进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如何才能把文言文教得有趣味?笔者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少年中国说》时,结合单元主题“爱国情怀”,联系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资料补充、变换形式、巧设问题三种方法,引导学生轻松学习文言文。
A
资料补充,促进理解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语文老师要通过一种文学体裁的教学或是一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迁移到其它文本的学习上。在学习文言文时,笔者认为课外资料的补充和整合,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有极大的作用。
课前资料收集。学习课文前,笔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便于确定学生预习目标。问卷包括三个问题——你对于1800年后的中国历史知识知道多少?你通过哪种方式了解100多年前的中国?你心中的历史英雄人物有哪些?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很模糊,他们最熟悉的英雄人物,大多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孙权、诸葛亮等人。针对调查结果,再结合本课所处的历史背景,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五方面的资料——查找梁启超的个人资料;了解“戊戌变法”事件;查找1800年到1900年中国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结合课后习题,查找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杰出人物。学生带着目的去查找资料,会节省很多时间,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形成横向对比,有助于理解课题含义。
课中资料对比。“少年中国”是梁启超在1900年提出的说法,当时的中国和他想象中的少年中国是不一样的。笔者把《少年中国说》的原文呈现一部分与选文进行对比,学生很快明白“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含义,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内心希望拥有一个少年中国的迫切心情。同时,笔者还把新中国的辉煌成绩与旧中国丧权辱国的历史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当今中国在蜕变中的痛苦与挣扎、奋进与勇气,感悟如今的中国才是真正的少年中国。
B
变换形式,轻松学习
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读起来佶屈聱牙。如何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这的确是个难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进行了创新。在教学本文第一自然段时,笔者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少年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见表一)。通过表格,学生很快明白了少年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后,笔者又改变了这部分文言文的呈现方式,从表格呈现过渡到诗句排列的格式呈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笔者先让学生数一数每个短语的字数,得出的结论是:前三句都是六字短语,中间三句都是八字短语,最后两句都是十字短语。通过相同结构、相同字数的短语呈现,学生很快理解这段话采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文中,梁启超先生想用这组排比句阐述少年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重在说理。通过变换形式的呈现,学生明白此处排比修辞手法运用的巧妙,读起来也有了层次感。
最后,笔者再次变换格式(见表二),帮助学生记忆和背诵。这种方式的背诵不仅有趣味,还便于记忆,学生背诵时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笔者把一段话“变身”三次,让学生觉得老师仿佛是在跟他们做游戏,使其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心理紧张感荡然无存,轻松地习得了课文。
C
巧设问题,逐步深挖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带着问题学习,学生更有动力。文章第二自然段是整篇文章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不仅有很多生僻字词,还含有历史典故。平时学生借助课本注释理解文言文是常用的方法,但这往往会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容易动力不足。为此,笔者采用提问和小练笔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螺旋式地学习。
问题:本段抓住“红日、河流、、、、、”来赞美少年中国。
学生通过第一个答案的提示,很快知道作者用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来赞美少年中国。笔者一边出示答案,一边出示这七种事物的图片,让学生边观察图片边想“为什么用这些事物来描绘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此处,笔者特别穿插讲解了象征手法的特点,并对比比喻修辞手法与象征写作手法,区分不同。学生豁然开朗:原来白鸽是象征和平,那红日、河流……象征什么呢?学生思考之时,笔者出示小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每个小组分别对应第二自然段的前七个句子,完成以下练习。可以借助注释,借助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先讨论,后作答。
例: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少年中国如,象征。
少年中国如红日刚刚升起,充满霞光,象征少年中国未来朝气蓬勃。
经过五分钟左右的讨论,每个小组很快完成了以上任务,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令笔者惊喜的是,这段如此晦涩的文字,竟然得到如此完美的诠释。笔者例举一部分学生的答案:
一号组:旭日从东边升起,光芒万丈,象征中国像早晨的太阳冉冉升起。
二号组:河流从地下冒出,汹涌澎湃,象征中国浩浩荡荡向前推进。
三号组:龙从深渊中一跃而起,舞动着爪子,象征中国像龙一样腾飞。
四号组:小老虎在山谷吼叫,吓跑了所有的野兽,象征中国要咆哮发威。
五号组:雄鹰和隼鸟展翅翱翔,象征中国各行各业要飞跃。
六号组:奇花刚刚绽放花蕾,象征中国美好前程。
七号组:干将宝剑磨得铮铮发亮,象征中国所向披靡,无可抵挡。
在笔者看来,本课的教学只是一个引子,希望这些思考能够带动更多的教师探究如何把文言文教好、把文言文教得有趣味。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方壮芳通讯员潘镠妃)为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贯彻落实文明家园创建,福田区华富街道莲花三村社区党委继续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