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向浩,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中语会理事,国家质量监测命题专家库成员,龙华区首席教师,龙华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编者按:
什么样的老师是优秀老师?从不同角度、立场出发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明确教育目标,掌握教育方法,进而在专业性上获得提高肯定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本文作者向浩总结自身经验并加以理论提升,提出了优秀教师的三大核心素养,值得教师朋友们参考借鉴。
一、教育哲学素养
这里的“哲学”是广义概念,指一般规律,指在形而下的教育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形而上的思想。普适意义层面的教学哲学素养,具体表现为尊重每一个教育对象,并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前者是目的,后者是策略。尊重,是爱的最高形式。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尊重,是教育中爱的最核心意义。教育中的“爱”与生活中的“爱”,在内涵上是有众多不同的。教育中的“爱”,一定是从尊重开始,以尊重结束。只有尊重学生,才会理解学生;只有理解学生,才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当下,很多师生关系不和和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根源正是老师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这些教师大部分时间尊重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都讲了好多遍了,有些人就是不会,好像脑袋进了水一样……”殊不知,这“进了水”的脑袋,或许就会缔造下一个爱迪生,只不过他脑袋里的“水”,全是老师在无意识中灌溉的。如果老师们尊重“个体存在”特性,学生的脑袋是不会“灌水”的。尊重,就得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就得从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始。
教育中,细节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的地方。李镇西老师说过:“教育即细节。”教育从来就不是大事,都是呈现在一桩桩非常具体和琐碎的小事里。一所学校,多关注平常在老师、学生中发生的小事,比想着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更重要。学校文化重在思想,落实思想重在细节。有人把教育比喻成农业,的确,教育一如农业,历史悠久,不事张扬,服务于普罗大众。科技手段可以提高效率,但改变了不了本质。想要种出最好吃的大米,就得本本分分地做好每一个细节,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
有人说:“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向成功。”细节才会衍生机会,机会就会促成成功。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学校的文化藏在细节里,教师的理念藏在细节里,学生的习得也藏在细节里……每一个学生“学”的细节,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细节,才是教育的全部意义。作为教师,着眼在未来,扎根在细节,教育就会在朴实中升华,在静默中发力。这就是我们应该坚守的教育哲学。
二、教育理论素养
提高理论素养,首先要“敬畏专业”。这里的“敬畏”,更多地趋于“敬”的层面,指的是要尊重学科规律,尊重学科常识。所有的课程都是为了培养人,但关注的点是不完全一致的。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这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语文,主要关注点应该是“运用”,“听说读写”只是达成这一目的的途径。这条路径还要细化,怎么读,怎么写,怎么听,怎么说,这些是有讲究的。怎么讲究?那得看教学内容的确立了,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又是依据课程性质决定的。因此,弄清楚“语文是什么”,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必修课。如果我们不敬畏学科的专业性,我们不敬畏学科教学的严肃性,我们就会走偏门,走错路。
其次是要了解学科的核心素养。前面我们说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所有课程的核心目标,那各个学科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呢?这是必须明确的,否则又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做了,但很多目标达成度都不高。这里要抓住的是“学科核心素养”。根据国家指导文件,“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核心素养的落实,主要依靠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达成,这三条途径就是我们一线教师的重要工作。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行动指南。
三、学科教学理论素养
教学基本理论重点研究的是“怎么教”的问题。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教学理论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是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理论研究也出现了蓬勃之势,现在很多师范院校专门开设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生专业,深入研究课程发展和教学理论。
课程改革实施十几年来,我们们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和教法推陈出新,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也有很多人质疑这场改革的价值,甚至有人对此“全盘否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这场改革没有很好地落实“培养人”这一核心目标。因此,“立德树人”成了当今教育界最大的共识。学科教育、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最为重要的抓手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即“语言与思维”“阅读与鉴赏”“表达”“策略方法”和“文化传承”。这五个方面又可细分为16个基本点,其中“语言与思维”包括“积累、整合、探究”,“表达”包括“写作、口语”,“策略方法”包括“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文化传承”包括“积累、理解、扬弃”,“阅读与鉴赏”包含了“诵读、品味、理解、梳理、心得”。
从以上各类界定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核心素养基本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更准确地说,是“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的。过去的很多年,我们太过于关注“怎么教”的问题,而教什么、培养学生什么素养,被淡化和漠视了,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让我们现有的语文教学目标框架趋向稳定,有效避免“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己的地”,还有力地革除了“唯考试独尊”的扭曲局面,让“以考定教”的世风遁迹潜行。尽管当下,有人质疑“核心素养”不“核心”,但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给予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总比混沌一片要强得多。只不过,还有两个问题横亘在我们前方——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和评价,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如何提高。这两个矛盾不解决,一切都是“浮云”。因此,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教师科学高效执教的第一要务。
总之,一位教师只有兼具教育哲学素养、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教学理论素养,才能言之有据、行之有理,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适应新时期教育转型的优秀教师。
新闻推荐
线上线下齐发力 交通文明进万家 大浪街道首推原创交通安全漫画宣传活动
大浪街道交安部门在辖区学校开展线下交通安全校园宣传活动。本报讯(龙华新闻记者周德萌通讯员义国锋文/图)在全国第9个“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