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广东省深圳市急救中心获悉,2020年12月14日,在深圳市龙岗区和福田区连续有人因为心脏骤停突然倒地。幸运的是,他们遇上了能开展心肺复苏的人,还在短时间内有“救命神器”AED即自动体外除颤仪相助。目前,两人均已脱离生命危险。(1月2日《工人日报》)
两名在公共场所突发心脏骤停的人最终能够“起死回生”,关键就在于两个因素:一是遇到了懂得急救知识的路人;二是附近正好有被称为“救命神器”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可以使用。事后两位患者的接诊医生也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突发心梗最关键就是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掌握急救知识的路人、医生,还有AED都功不可没。
这首先得益于深圳市于2017年启动的公众场所配备AED计划。截至目前,深圳的机场、地铁站、高校、体育馆、寄宿制高中、会展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都可以看到AED的“身影”,总数超过4000台。未来5年至10年内,深圳力争达到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100台AED的国际建议标准。与此同时,多年来深圳还一直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市民的急救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所以才能够在有需要的事后“该出手就出手”。
同一个城市,安装在公共场所的AED一天之内连救两命,这也算是创造了一个人不大不小的生命奇迹,而在这一生命奇迹的背后,则是“生命之问”,也就是我们如何才能让这样的幸运,惠及到更多的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向深圳市学习,通过政府的、社会的力量,筹集资金,吸纳资源,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安装更多的AED设备,让关键时刻能够有“救命神器”可以使用。
但是,仅有AED在公共场所的普及还远远不够,如果没有懂得急救知识,懂得正确使用AED的人,那么再多再先进的AED也可能沦为了摆设。所以还必须积极开展急救知识在公众当中的普及,而且要按照先重点人群,再普通人群的原则,争取让更多的人掌握包括使用AED在内的急救知识。只有这样,在有人突发疾病,需要救助的时候,才有人敢于挺身而出,并且能够提供有用的帮助。
从某个角度来说,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比在公共场所安装更多的AED设备还有用。这是因为安装AED设备,只要解决了资金的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急救知识的培训,除了需要资金、资源作为前提和基础,还需要有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这样的培训,需要公众具备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主观意愿等等。
后一项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很大,但是却绝对值得。我们掌握了能够帮助别人的急救知识,也就意味着别人也掌握了可以帮助我们的急救知识,这样任何人遇到突发状况,需要紧急抢救的时候,得到帮助的概率也就大大提高,而悲剧发生的概率,就相应的大大降低了。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刘丹青赵玮)近日,第四届“东方杯”外国人汉字书法大赛颁奖典礼,在深圳东方美术馆举行。活动旨在开启中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