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在进行细胞形态观察。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通讯员 蒋聪 摄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40万亿~60万亿,这是人体内细胞的数量。作为构成人体组织结构以及完成各项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其中具有多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干细胞神通广大,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干细胞储存、干细胞治疗正成为深圳在生命健康领域培育新型消费的重要方向。
16年前成立的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致力于干细胞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的创新公司,是深圳生命健康产业中的代表。
构建“细胞治疗高速公路网”
在初创的第一个5年,北科生物通过自主创新的干细胞技术和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分散化的模式创新,与不同医疗机构合作,把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医学服务新方法,同时又将临床医疗实践信息及时反馈给基础研究者,开创了中国细胞治疗产业转化的雏形。
“寻找干细胞科技的前沿不在剑桥,不在斯坦福,也不在新加坡,而是在中国深圳。”世界著名经济杂志美国《商业周刊》曾如此报道。
2015年9月,由北科具体负责建设的深圳综合细胞库、深圳(北科)区域细胞制备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深圳市布局发展个体化细胞治疗“创新链+产业链”的重要支撑和创新载体。
按照构想,“综合细胞库+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细胞质量检测平台”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互联网+”为手段,铺设一条既能满足临床需求,又兼顾先进技术供给方的“细胞治疗高速公路网”。
经过6年的布局织网,北科生物建设的“细胞治疗高速公路网”已初具规模,分布在华南、华东、华中、华北、西南、西北地区,为细胞治疗技术临床转化搭建了创新性的公共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
像种大米一样“种”细胞
1月13日,在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北科大厦19楼的细胞制备中心,身穿洁净防护服的技术人员在进行细胞制备。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例,技术人员采用特定方法,从脂肪组织、脐带、乳牙组织、胎盘蜕膜等人体组织中分离提取间充质干细胞,模拟温度、酸碱度、营养条件、渗透压等与体内环境类似的无菌环境,进行体外培养扩增,使细胞生存、生长、增殖并维持其主要结构和功能。经过检测鉴定合格后,再长期冷冻保存在零下196℃的液氮罐中。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周期约为2周~3周不等,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为例,每个技术人员一天可以处理十几份样本。“细胞在冻存之前需要进行换液、传代等操作,培育过程就像我们种大米,要先播种,然后浇水、施肥、松土,最后收获。”据介绍,一个培养瓶的面积约175平方厘米,里面培养出来的细胞数量能达到1000万个以上。
在针对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中,一个体重50公斤的病人,单次治疗需要输注5000万个细胞。其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后输入人体,通过组织修复、免疫调节发挥作用。
技术应用爆发期的前夜
当前,正值以基因科学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发展兴盛时期,北科生物在细胞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科技攻关方面不断发力,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
在去年举行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与北科生物、江苏大学等共同完成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科生物也迅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技术攻关。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申报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冠状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项目,并获得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科技攻关应急专项”立项。北科生物申报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研发》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立项。北科生物与云南多家医疗机构联合开展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研究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此外,北科生物还分别与十堰市太和医院儿童医疗中心、南京鼓楼医院开展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狼疮性肾炎等方面的临床研究,推动干细胞治疗技术应用。
去年6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对外发布了一份招募受试者开展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的通知。该院与北科生物合作开展的这项研究率先通过了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其主要目的是评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全身输注、胰背动脉局部输注或联合输注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如果研究数据证明有效,将加速相关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帆在20年前接触到细胞治疗技术,国际上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让她相信细胞治疗能够在内分泌疾病治疗中大展拳脚。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邹曾婧通讯员乐梦嘉)发挥区人大监督职能,管好政府“钱袋子”。近日,南山桃源街道人大工委组织召开街道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