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琦教研专家工作室成员手记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文华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南山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杨东升:2016年至今,我先后参与刘英琦老师主持的2个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和1个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化学教学策略和“"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持续研究。刘老师的研究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理论性和实效性,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和教师快速高端成长。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不断提升,并发表了多篇教学研究论文,2020年被评为广东省教学改革优秀教师。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 肖瑞:我是一位从教7年的年轻老师,参加工作不久便参与了刘英琦老师主持的深圳市重大招标资助课题、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专项课题等。我从刘老师身上学习了很多,在我多次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是刘老师给我鼓励,帮我分析,耐心教导,让我明白要想成为优秀教师而不是教书匠,就得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善于思考,及时总结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近几年来,我所教班级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成绩名列年级同类第一,先后主持了校级课题两项,开发的《中学化学微型实验教程》被评为深圳市“好课程”,多篇论文在广东省中学化学教育年会或全国教研活动中获奖。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教师 常泽英:我是一位参加工作4年多的青年教师,这几年我参加了刘英琦老师主持的3个市、省级课题,跟随刘英琦老师学习如何进行素养教学,并在教学中应用了他提出的“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深感刘老师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影响。我很快适应了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并焕发了我教学的热情和研究的乐趣,不但所教班级成绩在福田区名列前茅,而且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在核心期刊等刊物发表了论文4篇,在市、省和全国教学教研活动中获得了多个奖项,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 本报记者 魏秧子 刘丽
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点。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科研处主任、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级化学老师刘英琦一直在践行研究者之路。在他看来,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超越简单教学图景的局限,能帮助教师从“工具”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做研究型教师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需要,教师专业高端发展离不开研究,成为自觉的研究者,应该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刘英琦用自己38年的教学探索和科研专家工作室的团队力量,诠释了自觉的研究者的教师高端发展之路。
1
38年教学研究热情不减
19岁大学本科毕业后,刘英琦在江西上饶市工作了14年;1997年,他以深圳市福田区全国招聘骨干教师综合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调入深圳市红岭中学,所教班级学生成绩大幅提高,高考化学成绩曾创学校最高纪录;2012年,加入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参加工作38年来,他从普通教师到广东省正高级教师、“国培计划”授课教师以及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经历了多所学校、多个岗位,虽然角色一直在变化,但他对教学研究始终热情不减。
如今,他仍然身处教学研究一线,还担任了深圳大学、深圳城市学院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授课专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四川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深圳市教育督学,把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老师们。他说,自己这辈子都是行走在教书育人的基层道路上。
2
破立并举 推进教育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国家正在推进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学科教学改革。“如何把知识转化为素养”是老师们都很困惑的问题,也是专家学者和一线名师都在思考研究的问题。刘英琦对此也做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提出了“"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其中,四个环节具体为单元主题教学研究——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前测)——任务分析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师生教与学的反思(后测);“四个理解层次”即经验性理解、本质性理解、结构性理解、文化性理解。对此,他在全国核心刊物、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多篇论文被刊物封面推荐或被中国人民大学全文转载。
为了验证这套模式,刘英琦及其团队成员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几年的实践,结果不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也在市内外许多学校推广应用,深受老师和学生欢迎。刘英琦还被评为“全国名师工作室优秀主持人”“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先进个人”。
此外,在多年的一线工作中,刘英琦发现校本课程开发普遍存在课程“失魂”、过程“失范”、教师“乏能”等现象。为此,他建构了“校本课程开发"五环双锥模式"”,论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全文转载。在这个模式中,学校课程的开发分为学校哲学——需求评估——课程纲要——课程实施——学习评价5个步骤,即“五环”,而开发理念和课程发展则成为模式中的“双锥”。该模式帮助老师明晰要教什么样的内容,促进什么素养的形成,厘清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模式方法,指导许多老师开发了深圳市“好课程”或广东省“特色课程”,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能力。
乐于做“老师的老师”
3
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除了做学生的老师,刘英琦也乐于做“老师的老师”。他的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原本最多只有23个名额,在老师们的要求下发展成为有50多人参加、成员来自省内外10余所学校的工作室。他了解老师们的困惑、特长,帮助他们规划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或课题。不少老师在工作室学习的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多个课题,发表了多篇论文,在市、省和全国获得一系列奖项。
对于工作室成员的严格要求,一方面源自于刘英琦自身的高产,另一方面来自他的研究热情。从教38年,他已经在40多种知名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他还是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校“国培计划”课程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数理化》特邀编委、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评委。在刘英琦看来,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慢慢“做”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化学老师,但在刘英琦发表的论文中有三分之二都没有局限于化学教学,这其中有教师发展、教育科研、学校管理、课程开发、班主任与德育心理等内容,可见他研究视野的开阔。
刘英琦认为,教师发展到了不同阶段关注的重点也不同。新手教师关注的是“站稳讲台”,10年左右教龄的教师,则进入第一次专业成长期,关注的重点自然有所变化。老师要从成熟走向卓越,要注重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研究道路。
刘英琦说,素养教学要求教师能从课程层面、育人高度和教学过程的全要素来审视、设计和实施教学,从“经验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成为“明白之师、明理之师、明德之师”,不断走向专业高端发展。
新闻推荐
本版插画:黄禧2020年过去了,过去的一年是与众不同的一年,这一年,孩子们跟大人一样,有彷徨、迷失、焦虑,也收获了美好和感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