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邹晨璐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新时代如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师德师风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021年的第一个工作日,福田区教科院举行新年师德师风建设学习会,邀请市教育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事处长胡新天,为全体党员和教研员带来了主题为《感受和彰显师德之美——关于师德修养的认识和建议》的分享。福田区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郭其俊进行了总结和点评,课程与教学研究部英语教研员孙艳、教师发展研究部教研员雷迎花作为教研员代表发言。这场学习会展示了福田区教科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党建引领下开展教研、教学工作的决心。
主题分享
胡新天:从“美”的角度审视师德
胡新天从教师是成就与彰显美好的职业、师德之美是强大的育人力量、师德修养是人生的美好历程、师德和法纪划定人生的红线四个方面,全面阐释了师德的重要性。
教研员要增强3个意识
中小学教育是什么?教师要给学生什么?胡新天认为,中小学教育既是为终身发展奠基,也是生命美好而珍贵的部分。教师应当帮学生树立理想与信念、引导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呵护学生的身体与心灵、丰富学生的经历与关系,通过发现、呵护、壮大、成就学生生命的美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胡新天指出,教研员不同于普通老师,还应该增强三个意识——首先要有大局意识,要眼观全局、立足前沿、服务区域,不能陷于一隅、自娱自乐;同时要有行政意识,要认真研读政策、遵循政策并推行政策,不能脱离行政、不善管理;此外,教研员还要有廉洁意识。
师德之美
是德行与素养的结合
谈到“师德之美是强大的育人力量”时,胡新天表示,时代在发展,师德也随时代前进而发展。相较于2008年9月1日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在2018年出台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2019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在师德师风方面有了更详细、更具体的要求。胡新天认为,师德是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与操守,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导向系统、教师职业幸福的调节系统、教师育人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教育公信力与满意度之基。
“有必要从美的角度来审视师德。”胡新天认为,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师德的力量与影响,更多源自直接感受,而非理性分析。如果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坚持真与善,而且能从美的角度来体认和修养教师职业道德,借助审美的情感体验等特点,提升师德修养水平,扩大师德修养影响力,更能让学生和社会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可敬、可亲、可爱、可依赖。
胡新天把师德之美分为壮美、优美和中和之美三种形态。“老师们因为性别、性格、年龄等因素的差别,在师德方面自然会有各自的外显,也可以自我反思,主动选择自己希望成为的类型,锤炼自己。”胡新天表示,师德之美,从学生和社会的角度来感受,是教师德行与综合素养的结合。
从四方面提升师德修养
谈到“师德修养是人生的美好历程”这一方面时,胡新天认为,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越全面,育人成就感越强,越能够从全体学生各方面发展中得到快乐。因此,要引导教师强化职业崇高感、职业成就感,增强职业幸福感,同时可引导学生和社会感受教师职业与教师形象的美好。
胡新天表示,师德修养还应与个人修养相结合,教师应保持终身学习、广泛学习,才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还建议老师要重视健康的重要性、正视师生的成长性、强化情感的积极性、丰富生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强化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营造团结协作的氛围,处理好工作关系。
此外,说到师德,就不得不把师德和法纪联系在一起。胡新天认为,师德和法纪划定人生红线——做人有气节,不能乱作为;履职有公心,不能不作为。
最后,胡新天给出了师德修养建议:崇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价值追求;坚守“为人师表,以身为范”师德红线;践行“健康乐教,修己安人”修养方式;营造“团结协作,美美与共”工作关系。
书记点评
郭其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
新年的第一场学习会,胡新天处长带来的既有科学性、充满哲学思辨之美,又有感性、充满艺术情感之美的分享,是一场学理性、学术性和审美性都非常高的报告。
在这场报告中,胡新天处长至少在三个体系之下展开,可以说是报告的最高形态。第一个体系是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教师职业行为10项准则》相结合的体系;第二个体系是真、善、美或是真、善、美、爱,人类的基本追求和师德师风相结合的体系;第三个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家庭美德和师德师风建设之美相结合的体系。
整个报告,胡新天处长对美的阐释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美是相对比较高阶的人类追求,从苏格拉底开始,一代又一代的的哲学家都力争要揭开美的神秘面纱,结果都发现美是无解的。尽管如此,却并不妨碍人们对美的追求。胡新天处长以他丰富的阅历和视角对美进行了很好的解读,特别强调了美的哲学性、情感性和愉悦性。
教研员是区域教育中的关键少数,有什么样的教研员就有什么样的老师,进而就有什么样的学科。胡新天处长对教研员的要求就是,要提高大局意识、行政意识和廉洁廉政意识。总之,教研员彰显师德师风之美,就是要过一个崇高而和美的人生。
通过报告,教研员们要更坚定地了解,只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就一定能用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梦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研员声音
孙艳:“爱”是教育的灵魂
孙艳认为,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这个问题上,首先要做到的是对学生负责,做教师的底线其实也是对学生负责。她通过2020年10月在学校听课时看到的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展开分享。
“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当时两个学生刚刚入学1个月,对校园很好奇,有一天早读的时候,两个人从教室里跑出去,到校园里开始了她们的校园探索之旅。因为她们觉得学校太好玩、太新奇了,所以她们从教室门口开始走遍了学校的各个角落,每经过一处,她们都用粉笔在墙上画一个雪花的标记,画出了一条路线图。作为老师,该怎么处理孩子?”孙艳表示,面对这样一个案例,她请教了区教科院综合部部长徐燕。徐燕表示,这一行为不仅展示了学生可爱的一面,还体现了学生非常有好奇心、有想象力,也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徐燕最后给出的回答是:“我要是老师,我会让这两个孩子给全班的孩子讲一讲他们的校园探索之旅,不过也会通过让她们做纪律委员等方式,提高安全意识。”
孙艳表示,面对这种情况有很多种处理方法。徐燕曾听一位德育专家经常说,教师每天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今天爱孩子了吗?我会爱孩子吗?我的爱孩子感受到了吗?这是她处理这个问题的基础。所以,孙艳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雷迎花:帮新老师扣好第一颗纽扣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道德,同时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它与其他社会道德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师德观,必定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该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雷迎花表示,清楚地理解师德内涵,对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分享中,雷迎花回忆起了自己儿时被实习老师百般刁难导致丧失自信的故事。所以当她成为一名英语老师后,她从来没有在班上大声训斥过任何一个孩子。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雷迎花直白地表达了她对师德最简单最纯粹的理解。
每一位学科教研员都长期沉入到学校,指导老师们在课堂上、在学科上始终把立德树人摆在首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而教师发展研究部也一直在探索新时代教师成长支持的长效机制。雷迎花以区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部为全区中小学老师提供的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为例,讲述了区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部为提高新入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快新教师的成长步伐,帮助新老师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颗纽扣,制定的以新教师成长支持计划为起点的领航者培训行动计划。其中,师德师风已被列为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必修课程。
新闻推荐
福田区人力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海林 福田率先发放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补贴
黄海林局长参加福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园仪式并签名。新开局“一把手”访谈深圳福田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