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图景尚待展开,但这个冬春之交注定将被记入中山发展历史的重要章节。
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为中山指明发展方向,“要主动对接珠江东岸,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年伊始,中山就已用实际行动主动回应。1月4日至17日,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带队密集调研全市7个重大产业平台,推动全新的产业平台体系建设迈进新阶段。
将“头号工程”提上新一年“头号日程”,是理所当然,却正体现了中山当下时不我待谋求发展的主动之心、迫切之情。跨镇街统筹规划建设“3+4”重大产业平台,不仅是中山寻求解决自身发展体制机制问题的重要方案,也是主动对接珠江东岸谋求未来发展的必然之举。
顶住压力,中山正高歌勇进向东寻求突围,搭建未来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四梁八柱。今天埋下的诸多线索,终将在阳光更明朗的时刻清晰显现,勾勒出中山孜孜求索的高质量崛起路线。
小虎思进
过去一年,中山不易。
在“重振虎威”的硬仗中,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和国际贸易形势突变,中山产业经济遭遇多重挑战。在打赢经济翻身仗的关键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中山找到突围路径之前,首先需要寻回进取之心。
近两年,中山因为经济话题屡次被推上舆论巅峰,各种质疑蜂拥而至。当外界都在问,中山怎么了?中山人已经开始思考,我们该怎么办?30多年前,中山靠着敢为人先、敢立潮头的劲头,跻身“广东四小虎”;30多年后,中山回望来时路,努力找回那个勇于拼搏的自己。
暂时掉队的小虎,没有丢掉进取之心。2020年,中山只做了一件事:寻回小虎精神。
勤于学、敏于思、健于行。过去一年里的很多细节表明,一个主动思进的中山正在回归。
去年11月,市委书记赖泽华率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先后到苏皖两省的苏州、南通、南京、合肥4个先进城市考察学习,代表团中既包括市主要领导,也包括部分市直部门、镇街主要负责同志。在南京,代表团拜谒中山陵,代表中山人民向孙中山先生表达敬仰之情,更为铭记伟人故里重振虎威之志。
在紧凑的行程中,代表团考察了全国两大经济圈的数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点位,脚步遍及产业园区、科技企业、政务中心、规划展馆、历史街区、生态示范区等。对标先进、拓展视野、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中山以虚心学习的姿态,取回创新发展的“真经”。
在苏州,中山看到了一座以人文著称的城市,如何打造全国领先的工业强市;在南京,中山看到“六朝古都”如何谋划建设“创新名城”;在南通,中山看到“黄金通道”带来的发展潜能;在合肥,中山看到了一个“后发”省会如何依靠发展定力和魄力实现“逆袭”。
长三角之行,中山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学到了技术性的发展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一座座城市不懈思进求进的信念和力量。
回望过去一年,中山步履艰难,却每一步都踏实稳重。
中山在探索中更加坚定,当下“双区驱动”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深度推进,多重历史机遇在时空上交汇、战略上对接,中山被赋予了全新的重大使命,也迎来了无限发展空间。更加坚定,未来要立足大时代、抢抓大机遇、实现大发展,必须坚定向东谋进,抓住深中通道这条“黄金通道”,打开全新的发展格局。
中山求变
他城经验,无法照搬。只有主动思考求变,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经历传统专业镇经济数十年的发展,中山面临诸多体制机制上的瓶颈,要破解当下的发展困境,就必须思考自我革新之道。全市“一盘棋”,跨镇街统筹规划“3+4”重大产业平台,就是中山主动思考的结果。
2020年10月,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审议《中山市重大产业平台划定实施方案》,明确中山划定总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26%的7个重大产业平台。这绝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土地存量摸底扩容,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山为实施组团发展战略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口,首次突破现有行政区划为解决高质量发展“地从哪里来”的问题提供了可实施方案,在规划建设重大产业发展平台方面对组团发展理念进行了创新实践。
多年以来,由于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中山在产业转型、体制改革、有效投资等方面被珠三角其他城市拉开了距离。相对分散的镇村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固化,导致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难以在更高层次、水平、目标上加强统筹,导致产业经济规划发展的起点不够高、视野不够宽、体制不够活。
多年来,中山寄希望于通过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破解传统专业镇经济发展瓶颈。但受“市直管镇”的行政体制影响,组团式发展模式一直未能实质性落地。
这次,中山通过全市“一盘棋”和跨镇跨街统筹,突破现有行政区划,划定7个重大产业平台,引导项目、资金、土地要素向重大产业平台集中,跨越镇街行政界限,发挥产业平台规模经济效应,以此破解“镇镇冒烟”的“低、小、散、乱”产业经济发展现状,通过产业“组团式”变革加速产城融合步伐。
跨镇街统筹规划“3+4”重大产业平台的规划,让中山专业镇经历40余年“各自美丽”之后,在不改变原有行政区划的情况下,启动了一场“分久的合”。
主动求变,是中山应变局、求发展的策略。全新的重大产业平台,为中山全面“东承”珠江东岸产业,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提供了全新的平台载体,打开了全新的产业格局。
跬步之行
当下的中山,刚刚开始一场远行,并迈出积极的第一步。
中山将打造重大平台作为“头号工程”,瞄准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间开展建设。这一工程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经济翻身层面,更聚焦于战略发展维度。
将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成为重大功能平台,中山正在将“3+4”重大平台加快打造成为参与“双区”建设的重大平台,集中力量推进翠亨新区建设,加快科技金融新城等重点片区开发,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低温装备、精密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参与湾区建设的主阵地。充分发挥火炬开发区创新发展主引擎作用,谋划建设湾西智谷、科技新城中轴线等产业总部带,推进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三大优势产业提质升级。
平台蓝图绘就的同时,也在加速落地。
2020年的最后几天,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年中山—深圳政企交流对接会在深圳举行,腾讯、华为、中软等100多家深圳优质企业、商协会、金融机构代表参加对接会,现场与中山市部门、镇街深入对接交流,商谈合作,共享“双区驱动”背景下深中一体化发展的投资前景和战略机遇。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山部分镇区已经开始跨过珠江口开展招商。例如,去年6月3日,板芙镇在深圳市南山区举行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以下简称“智装园”)深圳招商中心的揭牌和启动仪式。这也是中山市九大市级产业平台在深圳设立的首个常设招商机构,标志着板芙智装园正式迈出规模化招商步伐。同年11月,深中(小榄)直通车启动仪式暨小榄产业招商推介会在深圳举行,带着村改改出来的产业空间,小榄来到深圳寻找产业转移机遇,也向外界宣告小榄已经做好了转型提速的准备。
随着“3+4”重大产业平台的打造,中山正在突破镇域经济的传统边界,打开全新的产城融合转型空间。
大事记
◎2020年10月
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审议《中山市重大产业平台划定实施方案》,明确打造7个重大产业平台。平台总规划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26%。
◎2020年12月
中山市重点交通项目集中通车仪式在阜沙镇黄圃快线举行,黄圃快线BT标段和加二线黄圃岭栏路工程建成通车。
◎2021年1月
南中高速中山段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该路将成为国家“十四五”开局后广东省第一个全线开工的高速公路项目。
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
新闻推荐
建立诉调对接中心 实现诉调工作集约化 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 南山法院打造“四化”调解模式
调解员进行网上视频调解。近年来,南山法院立足司法实践,积极改革创新。以建立“集约化、一体化、能动化、智慧化”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