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新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座谈会。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
昨日,大鹏新区举行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座谈会,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推动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以创新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新区成立1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
会议为2020年度大鹏新区“鹏程计划”优秀人才、十佳科技创新单位、“鹏程杰出人才奖”颁发证书。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下称“基因组所”)所长黄三文荣获大鹏新区“鹏程杰出人才奖”,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兴新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荻硕贝肯精准医学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荣获2020年度大鹏新区十佳科技创新单位称号,阮钰等34人荣获2020年度大鹏新区“鹏程计划”优秀人才。
高新技术企业较建区之初增长7.8倍
农业是国之根本。在国内唯一没有农村、农民的深圳,农业科技研究屡创佳绩,实现了多项从0到1的突破,逐步奠定了在国际农业基因组学研究的领先定位。
“自2014年筹建以来,基因组所充分利用深圳市和大鹏新区2个层级人才政策优势,特别是新区人才1:1配套政策的支持,瞄准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展对农业食品的重大需求,对接国际标准,重点引进海内外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会上,黄三文表示,在新区支持下,基因组所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人才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以来,基因组所共有1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人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53人入选市级和区级高层次人才,组建了包含国家杰青等50余位高层次人才在内的近600人的研究队伍,建设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等创新载体,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20余个。
基因组所的蓬勃发展与新区的支持密不可分,也与新区的科技创新加速同频共振。
“十三五”期间,深圳“新的增长极”——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在新区启动规模化建设;我国唯一的国家基因库——深圳国家基因库在新区开业;包括诺奖得主巴里·马歇尔等在内的8个顶尖科学家团队落户新区,超过1.6万名青年人才在此创新创业。
过去5年里,通过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新区加快推动科研载体建设和成果转化,累计拨付专项资金超过1.2亿元,扶持科技项目约300个;市级以上各类创新载体及重大基础设施达23个。
近3年,新区共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奖励21项,专利授权量实现翻番。据统计,截至目前,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43家,较建区之初增长7.8倍。
2020年新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大鹏新区科技创新也取了长足进步。
新区科技创新企业“召之能战,战之能胜”。2020年2月,在疫情最吃紧的关键时期,日检测通量达1万人份的大鹏“火眼”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启用,深圳荻硕贝肯医学检验实验室满分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验证,是全国首批通过该项能力验证的第三方医疗机构。通过科技赋能,新区为深圳抗疫作出了“大鹏贡献”。
2020年,新区推荐的优秀项目在第十二届中国深创赛上取得2个一等奖、3个优秀奖的喜人成绩;新区承办了2020深海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助力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举办了2020生物医学国际论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视频寄语新区“期待生物医学在大鹏新区能够茁壮成长”。 “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在新区召开,并成立“一带一路”区域标准化委员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互通。
市政府审议通过了《深圳国际食品谷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新区已形成深圳国际生物谷、深圳国际食品谷“双谷”齐飞格局;在2020深圳BT峰会和展览会期间,新区与坪山区签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试验区合作框架协议》,新区生命健康创新试验区、精准医疗先锋区“双区”启航。
今年1月6日举行的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新区共摘得8个奖项,除了黄三文捧得“市长奖”外,还有中广核、比亚迪等企业多个项目获奖,其中发明一等奖1个、科学进步二等奖3个、专利奖2个和标准奖1个,获奖数量较去年增长1.7倍。
把创新发展贯穿于新区各项工作之中
“新区要在"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杨军在会上对新区新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
杨军指出,新区要开辟发展新路径,拓展发展新空间,关键就是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坚持“生态立区”,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来打破“静态保护”的思维定势;推动“经济强区”,推动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来摆脱传统模式路径依赖。只有切实把创新发展贯穿于新区各项工作之中,才能为新区各项事业发展赢得新机遇、开辟新局面、塑造新优势。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构建特色创新体系,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要围绕科技发展重点方向、新区产业需求和科技资源现状,加快建设具有大鹏特色的创新平台。
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要聚焦“卡脖子”关键前沿技术短板,结合新区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共性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重大科技攻关。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力打造国际种业高地。要以“龙头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引导基金”形式,汇聚粤港澳大湾区生物育种科研资源。
四是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要以综合试点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征集制和容错机制,强化与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对接,进一步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计划管理机制。
六是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切实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要积极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活动,争取海洋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永久落户大鹏,打造具有大鹏特色的“双创”品牌。
新闻推荐
20天拆“两违”超4万平方米 坪山区“利铲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坪山区规划土地监察局严厉打击“两违”行为。晶报讯(记者熊奇侠/文、图)1月20日以来,坪山区规划土地监察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