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作业管理,关键在于守牢“红线”。这需要学校与教师,家庭与学生,政府与社会共同发力,让作业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 陈宇波
在日前召开的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围绕2021年教育工作重点提出了许多意见,其中“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的作业管理要求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公众纷纷点赞,期望着作业管理要求能落到实处。
“现在的学生都要变成做题机器了”“很多作业就是给家长布置的”“二三年级的孩子,每天作业写到十一点还完不成”“不陪作业母慈子孝,一陪作业鸡飞狗跳”……这两年,作业量过大、作业题过难、监督任务重、批改问题多等现象频发,造成学生学业负担重、压力大,也让许多家长苦不堪言。正如陈宝生部长所言:看似小事,实质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也是广大家长的烦心事。
解决这一系列烦心事,笔者认为抓好作业管理、划好守牢作业管理的“红线”是关键。
首先,抓好作业管理应当提高认识。作业管理要求是站在“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高度上提出的具体举措,作业管理与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等问题一并提出,绝非教育中的“小事”,是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刚需”。这需要我们辨证地看待一系列管理举措之间存在的关联,自觉将抓好作业管理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其从,抓好作业管理应当全面看待。一方面,三个“不”的要求,目的是把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卸下来,让作业管理合理科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明确学校和家庭对于作业管理的权限,让家校形成作业管理的合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
抓好作业管理,关键在于守牢“红线”。这需要学校与教师,家庭与学生,政府与社会共同发力,让作业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个别家长为作业管理“红线”欢呼雀跃,潜意识里是想当“甩手掌柜”——认为学生作业完全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责任。我们需知道,学校教育是集体性的,重在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等方面,家庭教育是个性化的,重在习惯培养和性格养成,家校双方共同承担着育人职责。面对孩子的作业问题,家长要正确对待,做好管理督促,让孩子养成及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好习惯。
一些家长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信奉“虎妈”“狼爸”式教育,让孩子变成学习的“鸡娃”。新的作业管理制度出台后,他们可能会更加焦虑,因此给孩子报更多的辅导班。如此做法,可能导致孩子厌学、叛逆、亲子矛盾等一系列教育问题。有道是“孩子的问题,许多都是父母的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信任学校教育,不给落实作业管理“添堵”。
从社会层面看,划好守牢作业管理的“红线”,需要凝聚更多的社会共识。近几年公众对作业布置、批改等热点问题的讨论,一部分人有过度解读形成曲解、误解的倾向。有些自媒体也以偏概全、渲染矛盾,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置于“对立面”。这无助于作业问题的解决,对学校教育不利,对教师发展不利,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利。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花更大的力气解读好政策,广泛宣传,消弭误解,强化教育治理,特别是大力治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铲除虚假有害导向的校外培训利益链,净化教育空气,从而让作业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作者系宝安区艺展小学教师
新闻推荐
@宝安科技企业,你有一项补贴待申报 检验检测认证费用补贴3月15日起申报
深圳晚报讯(记者冀静波)日前,记者从宝安区科技创新局获悉,2021年宝安区科技企业检验检测认证费用补贴将于3月15日开始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