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城。CFP供图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生物学上,一条健康的生态链意味着环环相扣的能量传递,它必然有生机勃勃的基础。而在深圳着力打造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基础研究就是那至关重要的“源头活水”。只有解决了“从0到1”的根本问题,才能产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连锁反应。
2020年底,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专访时,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曾说:“科技创新首先要有基础研究的突破,基础研究出成果,才能让更多产业受益。深圳要想真正成为国际级城市,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基础研究。我相信,未来十年,这才是深圳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也正是因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深圳近几年在基础研究领域发力,科技创新的“强基工程”初见成效。
加大投入
为科技创新提供“沃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深圳核心引擎功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指出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从“双区建设”的国家战略到“全球标杆创新城市”的城市定位,都决定了深圳要有一流的基础研究能力支撑。而因为种种原因,深圳的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底子较薄,与城市发展存在不相匹配的问题。如何破题?持续稳定的投入被看作是基础研究“生根发芽”的沃土。
最新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732.2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2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4.18%增长到4.93%。在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中,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2020年,此项投入达到了44.85亿元,占比达38%。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43项典型经验做法予以表扬,其中就特别提到了深圳的科技创新。深圳“实施财政支持基础研究补短板工程,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三年实现翻番”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点赞”。
激发活力
高校成基础研究“主战场”
海闻教授在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时特别指出:“基础研究的基地在高校。”深圳市2020年基础研究重点资助项目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论断。在2020年资助的302个项目中,有53个项目来自于深圳大学,39个项目来自南方科技大学,28个项目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1个项目来自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18个项目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6个项目来自中山大学深圳……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也均有项目入选,根植于高校的受资助项目超过了总数的八成。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战场。
为了激发高校的科研活力,深圳市印发了《深圳市高等院校稳定支持计划管理办法》,实施高等院校稳定资助项目,支持高等院校自主布局、自由选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在政策的扶持和激励下,深圳的高校也纷纷在基础研究领域发力。2020年12月20日,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在南方科技大学启动建设。2020年11月,莫斯科国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计算数学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宣告成立。在人文社科基础研究方面,港中大(深圳)成立了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哈工大(深圳)成立了深圳高质量发展与新结构研究院……
截至目前,深圳已开办全日制高校15所,深圳高校的人才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已成为基础科研的重要载体。据统计,全市高校全职两院院士超过30名,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超过500人。深圳的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有9个都落户在高校里。高校正成为深圳创新发展的智慧“加速器”和人才“聚宝盆”。
集团作战
“高原”之上再创“高峰”
2021年1月出炉的《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稿”)在提及基础研究的时候,强调要“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
截至目前,光明科学城已集中布局建设综合粒子设施、同步辐射光源、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先行先试政策进展顺利、皇岗口岸重建项目正式启动、已对接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130多个;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上升为部省市共建战略平台;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于2020年底启动,将由龙岗区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凭借这“四大引擎”,深圳正全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深圳发展基础科研的“点”,就是高水平科研平台。鹏城实验室成为深圳建市以来,国家在深圳布局的第一个国家级重大科研机构。此后,深圳湾实验室、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进展迅速,也被纳入国家战略科研平台建设体系。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批建设……截至目前,深圳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广东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高水平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让深圳的基础研究得以开枝散叶,并在形成“高原”之后继续向“高峰”迈进。
新闻推荐
拍摄生态鹏城 大奖等你来拿 “美丽鹏城”生态环境摄影大赛开启,第一名可获得10000元奖励
(记者张宇婷)2021年是深圳市实施《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及行动方案(2020-2025年)》的第一年,为深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