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刘悠扬 文/图
今天的中国人说起唐诗,通常说的是《唐诗三百首》,而不是《全唐诗》。《全唐诗》是由清朝康熙皇帝主持编修,收录唐诗48900多首,作者约2300人,共计900卷,全面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最高峰——唐诗的璀璨成就。
由于《全唐诗》卷帙浩繁,迄今为止真正读完的人屈指可数,市面上各种解读唐诗的图书,多半也是基于《唐诗三百首》。最近,资深媒体人张清花费4年7个月的时间通读《全唐诗》、仿照诗话体例而写成的笔记汇编《清读全唐诗》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与启真馆联合推出,书中收录了1274条诗话,以现代人的视角,带领读者领略唐诗中蕴藏的宇宙哲思、志向情感。
3月12日,张清携《清读全唐诗》做客“亚洲铜文化大家私聊会”,与读者分享了他为何要通读《全唐诗》、从《全唐诗》中读出了什么、《全唐诗》究竟该怎么读等话题。
是“微博体”
更是传统“诗话体”
张清半生从事报纸副刊工作,是一位老新闻人,曾任《深圳晚报》周末版主编、深圳商报文艺部主任、《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著有《百年百日》《吹皱集》,合编有《私人阅读史》《向阅读致敬》等。
早在大学期间,张清就把《唐诗三百首》背得滚瓜烂熟,对唐诗以及它诞生的那个伟大时代充满向往,继而萌生了要通读一遍《全唐诗》的愿望。然而工作繁忙,一直没能抽出时间,直到2015年他离开工作岗位,才终于完成这一梦想。
在研读《全唐诗》的过程中,他把自己的心得做了笔记,长则百言,短则几十个字,陆续发布在微博上,不知不觉积累了几千条。2018年初,他把这些读《全唐诗》的笔记辑录整理出来,重新做了修改和遴选,选出1274条,结集出版为《清读全唐诗》一书。
张清表示,《清读全唐诗》看起来是“微博体”,随意、简短、零碎,但追根溯源,其实更接近中国古代传统的“诗话体”“笔记体”“札记体”,如钟嵘《诗品》、欧阳修《六一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金圣叹选批唐诗等。
读唐诗
需要一次“深度游”
为什么要花大力气通读《全唐诗》?“因为我不满足于只看那些标志性的景点,跟着别人都追捧那些网红打卡地,而想来一次深度游。”张清说,他有意避开那些大家熟悉的名诗,即使那些众所周知的诗人,他选的也是大多数读者颇为生疏的诗作,“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用这样"深度游"的方式,领略一遍这座高峰上上下下的风光,就会看到只跑网红打卡地看不到的东西。”
尤其在读《全唐诗》的过程中,张清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史料,与历史、文学史勾连起来,找到了一条“以诗证史”的新路径。比如对照李白和贾至的诗歌酬答《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江南送李卿》,他发现李白被流放去夜郎,确曾路过洞庭湖沿湘江南行,这也解开了中国文学史和李白研究的一桩争论不休的“公案”之谜。
现代人
该怎么读唐诗?
当天的讲座上,张清围绕“为什么说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做了详细阐述。在他看来,唐诗有五个成就,是其他时代的诗歌不可匹敌的。
第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自《诗经》始,历经演变发展,至唐代臻于完备。第二,唐代诗歌题材得到空前拓展。第三,整个有唐一代,诗歌天才呈持续井喷之势,是真正的万马奔腾、群星璀璨的时代。第四,唐诗创造了大量堪称千古绝唱的诗篇。第五,唐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至于现代人怎么读唐诗?张清认为,首先不必担心用错诗句的原典,因为“诗无达诂”,并没有对某一首诗的终极解释。其次,青少年读唐诗,也无需每句都懂,背诵可能更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外,他反对“作诗要用古韵,诵诗要用古音”,认为这是古典诗歌界某个小圈子的趣味,不值得提倡。
新闻推荐
“家风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奠基石,对于孩子来说,家风是人生第一堂课,好的家风浸润人的德行修养。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