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清官难断家务事”。调解矛盾纠纷从来就不是容易事,对于基层干部来说更是件苦差事。但在坪山区碧岭街道的碧岭社区却有这样一位党员,他扎根基层多年,把调解工作当做毕生事业,秉承着“一切为群众”的初心,认真调解每一宗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2017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他就是社区居民口中“有事找"阿潘"”的“阿潘”——碧岭社区党委副书记潘名汉。
1999年,潘名汉来到深圳坪山六联村(社区)从事文秘工作。工作之余,热心的“阿潘”常去“搭把手”,帮助社区工作站调解员解决征地补偿、房屋拆迁、企业劳资等纠纷。渐渐地,他总结出了一套调解工作妙招,加上自身喜欢这份工作,便彻底做起了调解员。2008年,潘名汉被聘任为首席调解员,2018年来到碧岭社区负责维稳和调解工作。
“心里有群众,工作靠群众,调解为群众”是潘名汉为自己制定的座右铭。为了能更高效地替群众排忧解难,他用一条微信、一个电话架起与居民沟通的桥梁,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深更半夜,只要群众有事,“阿潘”总能随叫随到。担任碧岭社区副书记以来,他走访接访居民1000多人次,耐心听取群众投诉与建议,获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尽管纠纷多、矛盾杂,但在潘名汉眼中,群众都很纯朴。他从不给上过访、爱反映问题意见的群众贴标签,反而跟他们成了朋友。
为打造和谐社区,潘名汉主张要“调解”更要“预防”。为此,他牵头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提升社区凝聚力。“2018年我们组织了"团结杯",2019年是"和谐杯",2020年是"发展杯"。今年,我准备叫它"希望杯"。”此外,在多年调解实践中,潘名汉还创新探索出了一套“四个一”阳光调解模式,即:“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调解、第一回访”。通过这一方法,社区实现了“四个无”目标,即:无因调解不妥当而矛盾纠纷激化、无因调解不及时而集体上访、无因调解不成功而出现民转刑案件、无因调解不作为而引发群体事件。
“我今年57岁了,陆陆续续从事调解工作也有20多年了。这份工作让我懂得没有群众认可和信任,我们寸步难行。只要真心对待群众,群众也会真心对你。”潘名汉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肖雄鹏)近日,坪山区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了“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和奖励”等一系列文体扶持政策,为坪山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