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长跟我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太懒了,以至于无论有多好的学习办法想在他身上尝试,都因为懒惰,而徒劳无功。面对孩子的懒惰,家长们似乎只能束手无策、望“懒”兴叹了。还有家长忧心忡忡地问:“老师,懒惰是一种病吗?能治么?”
对于这些家长,我非常理解。窃以为,一个懒惰的人,不仅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也让他身边的人麻烦不断。害怕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可怎么说孩子都无动于衷的模样,令许多家长焦虑万分,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病”了。
懒惰的成因
造成孩子懒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基因遗传
密苏里大学兽医学院的教授弗兰克·布思与博士后研究员迈克尔·罗伯茨用极端好动或极端懒惰特征的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某些基因特征可能会影响到人是否积极锻炼并保持活力”。也就是说,孩子的懒惰,在一定程度上遗传自家族的基因。当然,这种遗传影响,是很小的比例。就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说,人性天生是要节省能量消耗的,即人天生都是懒的。懒惰是一个深植于人类基因组和神经元的自然选择性状。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系研究员鲍里斯·舍瓦尔甚至还说:“每个人的大脑机制似乎生来且不自觉地反对运动。”
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人的天性是懒惰的,同时,人的天性也是好奇的、好动的。这并不矛盾,反而是人性本就复杂的体现。同样复杂的人性,但有的小孩勤快,有的小孩懒惰,其实更多源于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家庭里成长,他的表现很可能千差万别。后天环境对小孩的影响,比遗传的影响大得多。比如,家里的长辈比较懒惰,孩子也有样学样;如果家长特别勤快,事事包办,基本用不着孩子动手,孩子也容易变得懒惰……
孩子的低成就感
其实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的懒惰,未必是真懒惰,可能只是在面对不感兴趣的事情时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表现为精神松懈、行动散漫。当他们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比如打游戏、踢球等,他们则表现得很“勤快”。除了从事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之外,他们比较难以获得成就感。
德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在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都会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阶段,问题的不良解决会深深影响后期阶段乃至一生的发展。一般说来,6-12岁的儿童处于勤奋感与自卑感对抗的阶段,他们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产生一种成功感。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成功经验,增强了他们的胜任感、成就感,有助于建立勤奋的特质,反之,则容易自卑、懒惰、懈怠。
解决建议
知道了懒惰的成因,就能够对症下药了。
1
理解并接受孩子的懒惰与自己的遗传、人性有关系,放平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
2
反思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找到孩子开始懒惰的蛛丝马迹,然后帮助孩子一点点改正错误,纠正偏差、引领前行、陪伴进步。
举例来说:
1.家长要检查自己呈现给孩子的那一面是否“勤快”。有些家长下班后回到家里什么都不做,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们大多只会感受,还不会分析,就会默认家长是懒惰的。如果家长不注意引导,便会给孩子留下这样的坏印象,他们自然也不会觉得“懒惰”有什么问题。
2.有些家长对小孩特别关心,担心他们做不好、担心占用孩子学习时间、担心他们累着伤着,所以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和劳作机会。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情况下,孩子被照顾得细致入微,小时候一点动手的机会都没有,长大了想让他们动手,一来他们没有这个技能,二来他们也没有这个习惯和兴趣。所以,家长首先不要包办,其次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来给他们分配相应的家庭事务,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技能和习惯。
可以这样做:
(1)和孩子共同列出家务清单,给每位家庭成员分配相应的家务;
(2)设置定期的全家劳动时间,让劳动成为习惯,还可以享受亲子陪伴的快乐;
(3)首先要教孩子做家务,然后是陪同孩子做家务,最后才是放手让他们独立做家务;
(4)要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劳动工具,设置孩子专用的工具,既为了便利适宜,也是一种仪式感;
(5)孩子忘记劳动,多想几种办法提醒,要克制住自己的唠叨;
(6)分配好的家务,不要因为别的事情耽搁,要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一件生活必需品;
(7)要关注孩子的贡献,而不是劳动的质量,做得不好,也不要惩罚,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8)分配的劳动任务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加和能力提升而改变,逐级上升难度,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兴趣和成就感。
3.部分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做家务、勤奋学习等品质,然而没有用对方法。要么是通过“贿赂”的方式,做多少家务给多少钱、考多少分有奖励……要么是通过恐吓威胁的方式,如果不做或做不到,就怎么怎么样……这两种方式,都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抗拒,达不到家长想要的效果。应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当成家庭的成员,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目标,建立起应有的责任心。
3
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照顾孩子的心情,他们很愿意尝试,又害怕失败,很希望表现,又担心被嘲笑。
我们不妨借用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俗称“跳一跳,摘果子”),让孩子多摘到一些甜果子。比如,教一个五年级的孩子炒他最爱吃的菜,全程由孩子来操作,家长在旁边提醒即可,当这道菜由孩子亲手端上饭桌时,他的成就感、自豪感,一定是史无前例的,尤其是当大家都对这个菜十分认可时,他必定会产生下次再试一试的念头。
又比如,学校布置了完成一份手抄报的任务,孩子可能从前都是随意应付的,但这一次,由家长陪同,指导孩子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如何找模板,如何上色等等,通过这些努力,孩子不仅完成了一份漂亮的手抄报,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这些办法把手抄报做得更漂亮,而且还得到了家长的指导和陪伴,他的成就感、愉悦感,一定会增强。当老师对他的作品大加表扬时,又会激起他下一次要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的欲望。
以上方法都只是一个小例子,当我们了解懒惰背后的成因,就能知道帮助孩子战胜懒惰的方法了。一切,只剩下行动而已。
说到底,懒惰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性,是错误的教养方式和极度缺乏成就感造成的,不要抱着非要战胜懒惰不可的信念才行动,而应该是“无论如何,先让孩子行动起来”。
新闻推荐
市民点赞“民生大礼包”,期望各项惠民举措扎实推行“盼早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深圳特区报记者王小虎5月15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深圳市代市长覃伟中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吸引了众多市民关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