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明。受访者供图
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响起,一位身材矮小精壮的老者把头伸进威猛的麒麟头,随着鼓点灵巧地辗转腾挪。这是张志明,与他坚守了大半辈子的技艺——麒麟舞。
麒麟舞是客家人的文化图腾。逢年过节人们都要舞起麒麟,以示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今年63岁的张志明,是深圳市龙岗区坂田永胜堂麒麟舞第十一代传承人。从小他就喜欢在村口看麒麟舞队排练,他对麒麟舞的痴迷,引起了第八代传承人刘兆光的注意。
在刘兆光的带领下,张志明开始练习扎马步,打下武术功底。勤奋的训练让他得以成为专职舞麒麟尾的一名队员,每逢春节,跟着师父一出门就是半个月。直到1979年,他离开麒麟队到香港谋生,在深港两地从事运输业。
即使在香港,张志明心里也割舍不下对麒麟舞的喜爱。恰好他住的楼下就有麒麟队,每天晚上收工后,他就在楼下看人舞动麒麟。“每次听到锣鼓声响,看着他们起伏翻腾,我就能想到以前师父教我的动作,瞬间勾起对故人的无限思念。”1998年,难以割舍心中那份情感,张志明毅然回到深圳。
不料,回到家乡那一年,永胜堂麒麟队因经费不足面临解散危机。张志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将永胜堂的客家麒麟文化传承下去,他毅然自掏腰包,在1997年至2004年期间,陆陆续续拿出将近40万元,支撑永胜堂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时代的痕迹,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若消失了,便很难找回。”张志明说,“我不能让麒麟文化在我手中衰落,只能一代代传下去。”
在张志明的坚持下,永胜堂麒麟舞创建了两支麒麟队,一支保留100多年来的传统特色,特别突出其独具特色的绕头、耍尾的舞法;另一支走上创新路径,让年轻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创编动作招式。2009年,永胜堂麒麟队派出了传统成人组和创新少年组两支队伍参加广东省龙狮麒麟比赛,均获得第一名。
守得云开见月明。2011年8月29日,张志明迎来了人生中最骄傲的时刻,永胜堂麒麟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风光背后也有隐忧。年轻一代对麒麟舞的热度消散得很快,能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张志明意识到,向年轻一代普及麒麟文化刻不容缓。“与其把麒麟文化放在博物馆里面,不如放到校园去传承,唤醒年轻一代心底的麒麟文化记忆。”
退休之后的张志明,平时没事就到家附近的坂田小学教学生舞麒麟,“即使他们以后不舞麒麟,心中也有这颗文化火种。”他还花心思教好一批体育老师,通过他们更好地把技巧传授给孩子们。
“只要我还在,就会想尽办法培养一批批传承人,让麒麟舞能够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下去。”放下麒麟头,张志明眼神坚定地说道。
南方日报记者黄诗妤
新闻推荐
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李朗派出所社区民警庄永清:坚守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的担当
庄永清耐心与病患家属沟通。庄永清始终坚守防疫工作第一线。庄永清,男,中共党员,1976年9月出生,2009年9月转业入警,现任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