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在这个充满爱的日子里,宝安公安分局共乐派出所会议室里的景象更让人暖心。三个饱受骨肉分离痛苦的家庭,在20多年后,得以团圆。看着眼前亲人团聚的一幕,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一别26年,终于团聚了
“走近看看,像不像你儿子?”
“是是是!我的儿子我一眼就认得出来。”
第一对徐先生夫妇早已等待多时,他们强忍住眼泪,在见到多年未见的孩子时激动大哭,一家人紧紧相拥,享受着26年来难得的团聚。
这一场时隔了26年的重逢,还得从1994年11月20日说起。家住贵州省六盘水市的徐先生夫妇外出办事,留年仅4岁的小明(化名)一个人在家睡觉,等回家时发现儿子不见踪影,于是立即向当地警方报警。可提供的信息较少,再加上当时的技术有限,这一找就是26年。
“在刚走失的那几年,我们全国各地都跑遍了,只要听到有疑似小孩的消息,我们就赶过去看,可每次都不是。”徐先生回忆道。
今年32岁的小明,现居珠海。对小时候仅存的记忆是家附近有一个红色的柱子,4岁的他从贵州被拐到了福建省莆田县后,不久又辗转到了广东,经历了三对领养父母。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深圳录下了DNA信息,没想到梦想成真了!“他们吃过的苦比我多,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他们。”小明紧紧握住父母的手说道。
寻儿20年,盼来好结果
还没等小华(化名)走进会议室的大门,坐在里面的第二对夫妇就已经红了眼眶。他们三步并作两步,快速地往儿子的方向走去。
2001年8月19日,是王女士夫妇刻骨铭心的一天。原本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爷爷家走亲戚,谁知王女士独自一人带着5岁大的儿子小华买菜时,一个转身的功夫,小华就消失在人群中了。
2009年8月,王女士夫妇抱着一线希望,到昆明市官渡公安分局报警求助。民警随即采集了夫妻二人的DNA血样,并将信息录入全国打拐DNA库进行检验、比对。直到2018年小华来到深圳打工后,宝安公安分局民警进行日常数据采集时,将他的信息录入了全国数据库,这才有了今日的一家团聚。
认亲现场,王女士向民警指出小华小时候受伤后留下的疤痕,一处在下巴上,一处在右耳后面。“儿子的疤痕,我一辈子都不会忘。他就是我找了快20年的儿子。”对王女士来说,儿子走失多年的锥心之痛,此刻终于得到了化解。
走失20余年,现在回家了
“儿啊,我是爸爸,这是妈妈。你还记得我们吗?”黄先生夫妇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儿子,已经泪流满面。
对于4岁那年在贵阳走失的情景,小刚(化名)已经没有了印象。如今28岁的他,面对突然出现的亲生父母有点惊慌失措。
故事回到1997年10月11日,那天下着雨,妈妈带着他和表弟去菜市场买菜,可在妈妈挑选完菜后,回头一看发现只有表弟站在身边,小刚不见踪影。在之后的几年,一家人找遍了小刚可能出现的地方,但始终没有找到。
2017年黄先生夫妇二人来到银川务工,听朋友说找走失小孩一定要通过正规途径,于是二人来到当地派出所说明情况后,配合警方采集了DNA信息录入系统。恰巧,当时在深圳的小刚也在偶然的机会找到宝安公安分局流塘派出所录入DNA信息,才有了今日的团圆。
宝安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民警
刘帆提醒大家:
多多关注“DNA比对寻亲绿色通道”政策,“所有疑似走失或被拐的人员及其父母均可携带身份证、户口本等相关身份信息证明,到宝安公安分局辖区内就近派出所或刑警大队免费采集血样,积极提供线索,助力走失被拐儿童早日回家。”
宝安日报记者 张剑峰 通讯员 焦雪珂 冉梦婷
■微评
点亮离散家庭的希望之光
亲人失散,对于任何一个家庭,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团圆行动,让破碎的家庭团圆,让绝望的人恢复希望,体现着社会的人文温度与关怀厚度。面对被拐儿童父母的殷切期盼,宝安警方始终没有放弃追寻,全力以赴提高破案率、找回率,用实际行动帮助更多寻亲家庭实现“宝贝回家、家庭团圆”的梦想。希望新技术全面推广作用,消减寻亲之难,抚平离散之痛,助力每个被拐孩子回到父母身边,点亮离散家庭的希望之光。惟愿“天下无拐”早日成为现实!刘昌伟
新闻推荐
两名指战员一前一后相互配合,水花与火花交融,进行纵深灭火救援操训练。指战员进行点阵训练。指战员全副武装参加消防救援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