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武
《西方哲学精神》何兆武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历史理性的重建》何兆武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苇草集》何兆武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版
深圳特区报北京5月28日电(驻京记者 李萍)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5月28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发文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何兆武先生,表示“何兆武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何兆武先生的去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史学界的重大损失!”
据介绍,何兆武1921年9月14日出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并攻读哲学与西洋文学研究生,1946年毕业。他曾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曾获授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除自撰文章结集为《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苇草集》《历史理性批判论集》《何兆武文集》外,何兆武曾参加撰写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合编),著有《上学记》等。译作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大量西方经典名著,惠及中国学术界一代又一代学人。
“这里躺着一个人,他把名字写在水上。”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是何兆武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他在《上学记》里反复强调自己一生的碌碌无为,不过是把名字写在水上而已。他一生淡泊功利,为人、为学都令人钦敬。
“我见到的何先生,始终谦和而从容。”“他的著作和译作等身,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西方历史和思想的理解,多少都得益于他的翻译和介绍,但他却始终处世很低调。”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的葛兆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上学记》序中回忆说,2011年清华大学曾经试图为何先生举办一个八十寿辰庆祝会,邀请的都是何先生的熟人,但是何先生一直婉拒。理由是他不是大人物,不配开颂寿会,也不配出纪念集。那天早上,他的学生彭刚去接他,他却把家门锁上,一人飘然离开。
“今天上午我从微信朋友圈知道了这一不幸消息。我和何先生虽然交往不多,但他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我觉得他像温润的玉石,质地淳朴,蕴含丰富。”80多岁的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薛华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心情沉重。他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一个关于中国哲学的国际会议上遇到了何先生,他的讲演,他的为人都让我觉得特别平实、谦虚,可亲。何先生那时已在清华大学工作,他曾邀我去清华大学任教。我以为自己跟随贺麟先生学习做研究坐书桌还可以,但我不太会讲话,不擅长给学生上课,也觉得自己不善于教学生,最终还是留在中国社科院做研究。我感到何先生是个热心人,对人很关心。”
“何先生从不说重话。”薛华说,何先生与贺麟先生那一代学术研究家一样,特别朴实,这个“朴”字不仅体现在人品上,生活上,而且特别体现在学术研究的态度和规范上。“他在学术研究上特别讲求"真",特别讲求"实",特别讲究论证。这值得我们效法,值得我们诚意追随。”
“阅历的丰富常常使很多人变得浑浊,却能使另一些人变得更清澈。何兆武先生是后一种人。近一个世纪的动荡经历,在他身上留下的不是哀怨,而是孩童般的单纯。或许头脑越单纯,思想才能越深邃,而唯有思想家才能真正胜任翻译家。在何先生的译著系列里,我们能读到这种单纯中生长出来的深邃。”清华大学著名学者刘瑜也曾这样评价。
“高山仰止,大师千古”“沉痛哀悼大师,一路走好”“认真地阅读就是最虔诚的悼念”“何老走好,上学记永留人间”……网友们纷纷留言悼念。
何兆武先生,一路走好!
新闻推荐
初中一年级网上报名今日开始 今年提供小一学位11959个,初一学位8552个
发布会上,光明区教育局四级调研员高伟波就2021年招生政策进行解读,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学位申请的标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