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林在“鹏法微课堂”讲解《民法典》。图为海报。
“谢谢您尊重我,为我想办法,谢谢!”一位原告因其丈夫癌症晚期住院不幸去世,认为院方服务不到位,要求医疗赔偿,却不同意尸检。案子最终交到唐国林手中。唐国林在交流后发现,原告因不受尊重而心生怨气,儿子也丢了工作,母子生活很不如意。在唐国林的努力下,开庭前院方与原告真诚沟通,达成和解。
唐国林长期担任深圳中院民事案件的承办法官,现任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在法院工作的18个年头里,唐国林表现出极强的审判和调解能力,连续7年二审案件调解数和调解率保持最高纪录。他投身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改革,开创了法院调解工作的新局面。他起草过十几项重大调研课题,出版过法律专业书籍,获评深圳市首届审判业务专家,入选深圳市民法典宣讲团。因为工作出色,曾三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一次荣立一等功,2018年被评为深圳市十佳最美政法干警。
撰文:邓子良
自创“调解十八招”对症下药解百姓“心结”
法律业务精通的唐国林调解成绩尤其突出,让群众心服口服,撤诉息访。他将多年的调解经验总结成“调解十八招”,法情相融,用高超的调解技巧把一触即发的矛盾纠纷处理得干净利落。
“法官办的不光是案件,还是当事人的人生。”面对形形色色的诉讼案件,唐国林沉下心来探索有效的调解方式方法,希望让纠纷双方早一天重启正常生活。但离婚、人身损害、民间借贷等传统民生案件涉及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各方矛盾较大,特别是二审之后,调解极为艰难。
对于唐国林来说,调解案件不仅要解“法结”,更重要的是解“心结”。学识渊博的唐国林将心理学、社会学、博弈论融入到调解中,调解成功率大为提升。2013年,唐国林办理一宗离婚案件,女方出轨,男方要求离婚,但案件尚可回转。“从谈判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对夫妻的情感很脆弱,立场也不坚定,我希望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珍视,挽回一段婚姻。”
调解过程中,唐国林发现女方是位文艺青年,于是他开出“调解处方”,给女方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定期给丈夫写电子邮件,二是组织亲子活动。女方忏悔的邮件写得文采飞扬,总结对人生、对婚姻的体会并将美好往事的珍惜流露于字里行间,成功唤起男方的共情。此外,三口之家的亲子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孩子的笑容又增加了家庭的和睦。唐国林因势利导,引导双方的亲戚朋友共同做工作,仅过了一个月,双方和好,男方同意不离婚并撤诉。
为让双方从积怨已久到握手言和,唐国林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循循善诱,化纠纷于无形。但更重要的,是唐国林心中怀着人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将人与人之间原本和睦的关系得到修复,为此他努力付出。在中院民庭工作的7年间,唐国林二审民事案件调解率维持在60%以上,调解数和调解率一直保持着该庭的最高纪录。
着重多元化解推动调解工作更深远开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7年,唐国林调任立案庭负责两级法院的多元化调解工作,他又携手同事努力将深圳法院的多元解纷工作推向新局面。
唐国林结合自己的调解经验,探索从制度上提高全市法院调解的成功率。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深圳法院出台《诉调对接工作流程》等一系列规范,将调解工作制度化。同时研发多元化调解信息平台,实现了网上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类案推送、调解辅助等功能,实现了调解的信息化。
为提升调解员专业素养,他又推出调解公益网课,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引入优秀师资力量,每年培训超过20万人次。同时,他参与了最高法院有关多元化改革的调研课题,推动深圳法院的调解力量与基层街道的社会治理、行业协会的专业化调解力量等相衔接,实现基层调解平台的实体化,促成了深圳商事调解协会的成立。而为了更好地破解调解难题,他参与多元解纷的深圳特区立法,成为立法小组的重要成员,提出了商事调解市场化、调解评价、律师费引导等具有开创性的草案条文。
从一个人的高效带动整个调解机制的高效,唐国林付出巨大心血。“在立案庭工作3年多,加班的时间超过之前15年的总和。”唐国林说道。但换来的收获也是扎实厚重的。几年下来,深圳法院已形成多元解纷的专业化、信息化、网格化、集约化、市场化格局。截至2021年3月,深圳两级法院共发展了特邀调解组织124家,专业调解员1900余名。2020年全市两级法院在诉讼前成功化解的纠纷超过4.7万宗。同年,深圳中级法院被最高法院评为一站式诉讼服务和多元解纷机制先进单位,多元化改革成果入选中国社科院2019年司法改革蓝皮书。“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唐国林正是用这种专业执着的态度,践行着新时代法官平凡而光荣的人生。
新闻推荐
居民送别:“谢谢你们” 医护抹泪:“辛苦值得” 暖心一幕发生在深圳核酸检测一线
6月3日,医护人员乘大巴踏上归程时,深圳园山街道西坑社区居民自发前来感谢。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南方日报讯(记者/刘珊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