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的美术作品。受访者供图
▲阳阳正在学习。受访者供图
深圳晚报记者 潘潇雨 实习生 林睿
“7+8等于多少?”阳阳不断重复着这句话,他并不在乎有没有人回答他,也并不关注别人给他的回复。这样的情况,贯穿于阳阳的生活,父亲程正对此已习以为常。
3岁时,阳阳被确诊为自闭症,为此,程正辞去了工作,开始自学相关知识,并尝试对孩子进行干预训练。如今,6周岁的阳阳就读于一家公立幼儿园,1个班有30多个孩子,但谈起孩子的融入情况时,这位父亲的反应有些迟疑:“他常处于一种放空状态,大多数时间在自己玩。”
像阳阳这样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并非孤例,他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星星的孩子”,除此之外,还有患有唐氏综合征、脑瘫等病症的特殊儿童,在学龄之前,他们大多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理解他们的行为还需要更多耐心
3岁前,阳阳都由外婆抚养,3岁时他去了一所私立幼儿园,也就是在那时,他开始逐渐表现出若干自闭症症状。阳阳不会表达,只会用大声哭闹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激动时他会用手使劲敲打自己的头。
阳阳被确诊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在看到结果时,程正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从医院出来后,程正带着阳阳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生物治疗。
然而生物治疗收效甚微,程正又送阳阳去了专业机构进行干预。幸运的是,3个多月干预后,阳阳已经逐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而此时,程正面临的问题是:孩子该如何回到幼儿园?他选择了开诚布公地告知园长和老师实情,“不接受我就再换一家。”
很快,程正找到了一家公立幼儿园愿意接纳阳阳。阳阳所在的班级有30多人,由3位老师负责,尽管知道阳阳有些特殊,但是老师们还是悉心照顾他。
有一段时间在放学后,阳阳会时不时地吐口水,老师们开始时也不太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只得求助程正。经过观察,他发现这是阳阳表达拒绝的意思。
进入早期干预中心心头巨石才落地
尽管在幼儿园的融入过程依旧坎坷,但对于特殊儿童家庭来说,能把孩子送进普通幼儿园已实属不易。
小曦是凌露的外孙,刚出生时也和其他新生儿一样,“很白很活泼”。
转折出现在满月,小曦开始不吃母乳,“别的孩子白白胖胖的,他像不长肉似的。”小曦被确诊为全身脂肪营养不良,“医生说,这是隐性遗传导致的,只长肌肉不长脂肪。”
噩运却并未结束。一岁时,小曦开始学着说话,“他会喊爸爸”,然而一年多过去,2岁10个月的小曦依旧只会喊爸爸。“他的智力只有一岁。”医生的一席话宛若晴天霹雳。
小曦被判定为三级智力障碍,凌露送小曦去了康复机构进行干预。
根据调整后的《深圳市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办法》规定,一级、二级残疾儿童少年和3周岁及以下残疾儿童最高补贴为每人每年5万元;三级、四级残疾儿童少年最高补贴为每人每年4万元。
小曦一家可以领到4万元的补助,但是面对不菲的干预费用,他们只能选择一周上3天课。
在康复机构并非长久之策,去年7月,凌露无意中得知,小曦可以去深圳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就读。
早期干预中心是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直属的公益一类全额事业单位。凌露将孩子送往早期干预中心,由于不收取任何费用,且类似于全托班,家里的担子轻了不少。
小曦的班里有8人,“早期干预中心共有24个学位,分为大中小三班,接收全市3至7岁的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主任李飞华说,“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孩子早日融入社会。”
李飞华介绍,早期干预中心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强化特殊儿童的认知与言语技能。
升学:绕不开的权衡与选择
对于刚满5周岁的小曦来说,升学是一个仍需继续观望的话题。“要看他智力发展的情况。”如果智力情况良好,凌露更倾向于让小曦在普通小学就读。如果智力情况难如人意,小曦将有更大可能被送往特殊学校就读。
提起小曦的智力情况,凌露更愿意相信孩子的记忆力优异,“从1加到9他都懂。”凌露细数着小曦的学习情况,“教室里墙上贴的字他基本都懂,还是班里的学习标兵。”
“他现在就是情绪状况不好,因为搬了家。”对自闭症儿童来说,环境变化对于情绪的影响显而易见,这也是凌露非常担心的问题。
同凌露一样,程正也更担心阳阳的情绪与交友问题,“小学不像幼儿园那么随便,会更注重学业。”他的焦虑来源于阳阳的表现,“他对人不感兴趣,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为让阳阳融入社会,平日在家,程正会特意训练他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让他说出来自己想要什么。”在采访时,阳阳会明确地表达:“我不想吃圣女果。”对于程正来说,儿子的进步已经十分明显,但对于升学,他仍有些拿捏不定,“实在不能融入,我就带着他回农村老家,那里的学习氛围相对轻松些。”他说。
尝试欣赏孩子们的不同色彩
“当我在公共场合看到大家用异样的眼神看这些孩子时,那一刻我很心疼。”快乐童年儿童馆的老师欢欢说。快乐童年儿童馆是一家可以接收特殊儿童的私人机构,这家机构开展了类似于“家庭学校”的培训班,以自然美育艺术课程为主。整个机构有3个班,总共40多人。在他们接收的孩子中,有普通儿童,也有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或认知落后的特殊儿童。“这些孩子也需要在特殊干预之外,融入普通孩子的群体。”欢欢说。
张凤琼认为让特殊儿童在常态化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是提升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品质的必要条件。“家长都希望孩子最大可能地与社会融合,但与社会融合的能力不是等准备好了再取得,而是无论在家庭或是学校,都尽可能地让孩子与同龄人保持状态一致。”
在她看来,特殊儿童的早期社会融入,离不开幼儿园的支持。张凤琼认为:“面对这些孩子,我们应当试着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方法以及对待成绩的评价方式,尝试欣赏孩子们的不同色彩,我们会发现其实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儿童帮助。”
“带孩子的过程确实很辛苦,但是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欢欢说。作为着力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深圳来说,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几乎每一个区都有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的计划,宝安、南山等区更是走在前列,相关学校已落成招生。
社会各界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爱,相信他们在深圳将与温暖同行,沐浴在阳光下。
新闻推荐
宝安日报讯(记者何冬英通讯员陈丽纯陈甜甜)5月31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让在隔离酒店进行医学观察的儿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