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
李刚(右)
卢智昂
李伟
张立国
王红卫(左)
核心提示
深圳“5·21”疫情发生后,公安民警再次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防范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描绘了一抹勇敢前行的“警察蓝”,为守护市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铜墙铁壁。本期《双区卫士》聚焦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深圳公安民警的故事,敬请关注。
深圳市公安局盐田分局政治处民警李刚:“我有经验,我上!”
自深圳“5·21”疫情发生后,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均被统一安排在酒店封闭隔离。随着健康筛查工作的紧急开展,盐田区大梅沙集中隔离点随即启用(下称大梅沙隔离点)。
“去年我到广州和深圳湾口岸护送境外人员转运,在集中隔离点干了八九个月,我有经验,我上 !”听闻大梅沙隔离点急需安保力量支援,李刚毫不犹豫把这个活揽了下来。
毕业季暖心守护初三学生备考
6月7日上午11点多,李刚的对讲机传来消息,大梅沙隔离点的王女士(化名)突然情绪激动,不愿住在酒店,想快点回家居家隔离。李刚连忙穿好防护服,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一路跑步前往大梅沙隔离点进行处置。
据了解,王女士是密切接触者,她的儿子亮亮(化名)和丈夫是次密切接触者。5月30日,他们一家三口住进了隔离酒店。6月7日上午,当得知疫情防控政策有所调整后,王女士马上慌了,担心上初三的亮亮赶不上课程进度,随后情绪激动,吵着要出去。
李刚的大儿子读小学六年级,也正是“小升初”的紧要关头。“换位思考一下,我很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李刚说。于是他一边安抚情绪,宣讲疫情防控政策,一边向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汇报情况。经协调,盐田区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及学校班主任给亮亮带来了慰问,并为亮亮开通了线上课程,课本等学习用品也一并送到了隔离酒店。同时,心理咨询师也“上场”给亮亮一家排解焦虑情绪。
待王女士情绪稳定后,李刚从隔离点走出来,防护服里的警服早就湿透了,但他淡然地说:“这是我的工作,没什么。”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儿童节为隔离小朋友送小礼物
和另一名民警共同驻守在大梅沙隔离点的李刚,本可以“两班倒”干一天休一天,但两人默契地选择了每天24小时驻守,更没有回家的念头。大梅沙隔离点和临时休息酒店的“两点一线”,成了李刚每天固定的轨迹。
每个被隔离人员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赵先生强烈要求让儿子解除隔离。“我儿子那么小,5岁正是爱玩好动的年龄,在密闭狭小的空间要隔离十几天,可能会对他的身心健康和性格有影响。”赵先生焦急地说。
“大家都要遵守疫情防控规定,一起共克时艰,有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李刚耐心地劝说,可赵先生还是很激动。李刚又找到赵先生的妻子,让她一起安抚赵先生的情绪。
时值“六一”儿童节,李刚又想到了赵先生的儿子小赵。据了解,当时大梅沙隔离点有9个小朋友被隔离,李刚便联合队员、酒店工作人员,把蛋糕、饼干等儿童节小礼物一并送到了小赵等9个小朋友的手上。收到小礼物的小赵很开心。
在耐心劝说下,赵先生一家人安心地住了下来。大梅沙隔离点隔离人员组成的微信群中也少了他们的抱怨,群成员相互鼓励,共渡难关。
“被隔离人员的简短祝福让我倍感欣慰和荣光”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李刚报名加入了第一批党员先锋队,在社区“三人小组”排查疫情,后来又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湾口岸转运入境人员,一年中有八九个月都在防控一线。
这一次参与大梅沙隔离点的任务后,当领导问“有没有要求”时,李刚说:“没有。到哪个地方都是工作,以前干过这个,有经验!”然而,李刚在大梅沙隔离点工作没几天,困难就接踵而至。他4岁的小儿子正上幼儿园,但幼儿园因疫情原因闭园了,儿子只能在家待着,妻子是一名教师,也要上班。李刚不能回家,照看儿子的重担就压在了妻子身上。
李刚表示,大灾有大爱,被隔离人员的一句句简短的祝福也让他倍感欣慰和荣光,“当他们解除隔离,在群里给我们点赞时,或他们离开,给我们留言时,虽然很辛苦很累,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入境人士排忧解难 暖心服务获点赞
6月8日上午,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治安管理科民警王红卫在宝安区华联城市全景的核酸采样点巡查警力布置情况。前不久新冠疫苗接种还未实行预约制,无序的接种现场需要部署警力维持秩序。如今大规模核酸检测,部署多少警力维持秩序,怎么部署警力,王红卫就是幕后助手之一。
疫情初期,返深市民在经过高速路收费站疫情防控点时会看到各类宣传疫情防控工作的易拉宝。“刚开始,一些司乘人员对入深核查、登记信息不理解。”王红卫表示,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疫情防控政策印在易拉宝或小册子上,一目了然。
这些易拉宝、小册子在如今看来司空见惯,但在疫情防控初期,每一个易拉宝都浸透着王红卫等民警的辛勤汗水。“广告公司、印刷厂过年一般会放十几天假,而且易拉宝制作很急。”王红卫说,千辛万苦找到那些有原材料制作的广告店后,“就在店里不走了,盯着等着制作。”有一次,王红卫从前一天晚上等到了次日凌晨三四点,才终于等到完工。
高速路防疫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后,疫情防控慢慢常态化,随之而来的是“外防输入”的压力。王红卫被派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负责转运入境人员。去年3月的一天,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妇从国外回来,连续的舟车劳顿让本就有基础病的两位老人身体有点吃不消。王红卫在机场等候时发现了他俩的特殊情况,就与卫健部门工作人员商量,首先把老人送到隔离点,并在上车前向同车的入境人员做好解释,协助照顾好老人。
老夫妇在转运过程中很顺利,到达福田某隔离点时,同行的一名男子却发牢骚说:“为什么先送福田,而不是先到更近的宝安。”还有一名女子也跟着帮腔。王红卫耐心地安抚情绪,才终于平息了牢骚。“特殊时期,大家心里有情绪都能理解,只能不断地做工作。”王红卫说。
“每天看到从境外回来的入境人士,守护着他们,又看着他们平安解除隔离,有种说不出来的心情。”王红卫说,在入境人员上车前,他总是会和他们唠唠嗑,舒缓他们的压力,给予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温暖。“大家安心隔离,隔离完后大家都会相安无事的。”转运的两个月,王红卫累并快乐着,因为他获得很多入境人士的点赞和支持。
值守隔离酒店9个月 民警从未出差池
同样值守在隔离酒店,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官田派出所民警李伟当班期间要花更多的心思。和“5·21”疫情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入住的隔离点不同,李伟值守隔离酒店接收的几乎都是从深圳湾口岸入境的人士。
李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密切关注入境人员的身心健康及日常安全管理,就像他们的大管家:晚上几点睡的,睡得好不好,一日三餐吃得怎么样……这些是他每天都要检查的内容。
针对入境人士,深圳实施“14+7”检疫政策,即所有入境人士集中隔离14天后,再进行为期7天的居家隔离。“入境人员需要封闭管理,隔离14天可能会很疲倦,生活也不习惯。”李伟说,林家父母和三个子女入住隔离酒店后就闹起了情绪。
据介绍,隔离满14天后,入境人士再由其所到达地的社区接回,进行闭环管理。林家人隔离满14天后,由于其目的地为深圳市外,因路程原因,所在社区工作人员迟迟未到。林家父母开始闹情绪,吵着要出去,用衣架敲门,拉门把手,“当当当”的吵闹声让其他被隔离人员无法休息。李伟第一时间上门,与林家父母聊天,安抚情绪。经过耐心地劝解,他们终于不闹了,隔离点恢复了平静。
走进福永的这家隔离酒店,李伟所在的防疫专班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面面锦旗。他表示,很多入境人士遇到急事难事会第一时间向他们求助,他们会在遵守防疫规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一名男子的家人突然离世,他收到消息后马上从境外返回龙岗奔丧,无奈14天的隔离期成为“拦路虎”。在李伟的协调和帮助下,这名男子最终获准在民警的全程陪同下,穿着全套防护服向其离世家人告别。
有些境外人士入住隔离点后,因为饭菜不合口味,或饭菜吃腻了,就想点外卖。李伟表示,为保证外来食物的安全,他们都会协助,让入境人士购买安全可靠的外卖。“入境人员的家人如果送来食物,大家不怕麻烦,就分量、定量给他们送,隔离点人多,有时一天送几十趟。”李伟说。
在李伟等防疫专班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福永这个隔离酒店送走了一批批入境人士。今年5月中旬,54岁的李伟因高血压等各类基础疾病无法接种疫苗,不得不暂时离开了他战斗的疫情防控岗位。
涉疫情线索核查不停歇 老民警奋战一线做表率
“老同志,就应该做个表率。”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南山派出所民警张立国说起他的职责,他能说出一大串——警务督察、警情指挥管理、核查嫌疑人、疫情专班核查……据介绍,张立国负责三四个专班的工作。工作缠身,他却没有喊苦喊累,反而觉得是老民警应该带头干。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张立国负责疫情线索核查工作。上级下发的疫情线索,首先由他分发到社区,由社区打电话联络。如果线索电话是空号、人员失去联络,社区再把这条线索反馈给张立国安排专班进行核查,最终找到相应人员。
由于南山派出所距离深圳湾口岸比较近,从该口岸入境深圳的人士有很大一部分会进入南山派出所辖区。这就给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张立国最多时一天要经手3000多人的流调资料,下发到社区后再收集联系不到人的信息,想办法找到人,最终把所有人的完整资料再做成表反馈上去,确保一个不漏、一个不错。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张立国和战友们经常会工作到晚上零点。因晚上11点半以后不方便再给居民打电话核实,他们次日早晨8点再接着打电话,赶在上午10时完成批次任务,发回给上级。
即使是节假日,他都顾不上休息,必须第一时间将任务井井有条地分派下去。他自嘲道:“为了工作,都已经习惯了。”
来深老太太隐瞒病史和行程 民警“神机妙算”查清密接者
在只有两张桌子和一条过道大小的房间里,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沙河派出所民警卢智昂正在为一线实战做支撑。嫌疑人会在哪里出现?涉疫人员曾去过哪里?跟谁密切接触过?这些都要通过卢智昂的“神机妙算”来定论。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后,卢智昂手头增加了对重点地区进入辖区人员进行核查的工作任务。除了给社区下发核查信息外,卢智昂还要对打不通电话、找不到人的涉疫人员进行查找,直到核实落地为止。面对一个个失效的电话、未及时更新的住址信息,如何从茫茫人海中找到并联系上涉疫人员并非易事,且每天都会有不少这样的情形,而且这个任务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
“疫情发生后,从疫情发生地来辖区的涉疫人员,我们都要第一时间联络到本人,了解清楚对方有没有做过核酸检测,有没有打疫苗,守护好城市安全。” 卢智昂说。
去年2月3日,深圳华侨城医院来了一名老太太就诊。然而,当医生问起病史、人员来历时,老妇人却躲躲闪闪不肯说出实情,她还拒绝做CT等医学筛查,并直接离开医院返回酒店。当天傍晚,在辖区民警和社区医生的要求下,老太太才前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次日,该老太太被确诊为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卢智昂一下子进入了超级忙碌的工作状态。
卢智昂和战友们一起,立即回溯该老太太14天内的行程,不仅找到了她密切接触的家人,还有她居住的酒店、乘坐的高铁。经深入分析,他又掌握到老太太一家人乘私家车到某地,又改乘高铁的行程。“由于老太太始终不承认从疫情发生地来深的事实,且处于暴露状态,很可能传染给他人,其行为已涉嫌触犯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后被立案侦查。”卢智昂说。
立案后,卢智昂和战友们的后续工作却远未停止,他们用了足足一周的时间,回溯老太太在深圳走过的每个角落,寻找每一个接触过的人、乘坐过的交通工具等,防止疫情扩散。
“在疫情面前,尽全力做好每一个线索的核查落实,关乎所有人的健康安全,不能有一丝懈怠。这是职责所在,更是使命所在。”卢智昂坚定地说。
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 查问题优方案强化疫情防控
高强是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治安管理科民警,目前主要负责特种行业场所的治安管理。面对各类复杂的场所,在加强治安管控力度的同时,又要应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落实好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这对于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去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场所管理和疫情防控双重任务叠加,任务重,责任大。旅馆、娱乐场所等属于密闭场所,人员聚集多,疫情传播风险高。为了指导这些场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疫情防控的测体温、扫码登记、行程查询等相关措施,高强认真组织相关场所人员线上培训,熟悉注册的流程及登记的相关要求,使纳管的密闭场所注册率在全市率先达到100%。
如果采取现场检查、抽查等常规手段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很难达到100%登记的要求。为提高登记扫码率,高强依据场所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创新利用科技手段,对场所定期进行分析,预警异常场所,下发给相关单位进行上门核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整改,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纳管的密闭场所信息登记率大幅提高,为疫情防控政策制定和流行病学调查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同时,为了做好集中隔离点的安全防范工作,高强详细制定了安全防范方案,深入各隔离点了解隔离点的运作流程及存在的问题,对方案多次优化,确保方案细致、可执行性强。
随着集中隔离点的隔离人员增多,各种风险隐患增加。高强组织对集中点的隔离人员进行二次梳理排查,及时掌握隔离点的动态,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把集中隔离点作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版文图:戚金城 田语壮 徐文畅
新闻推荐
设计效果图。关键词大学记者从深圳建设工程交易服务网获悉,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及建筑专业初步设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