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年间《七省沿海图》,图中的香山县、东莞县、新安县,均属于旧时的大宝安县。
地图中黄色部分为东晋时期宝安县辖区。
1942年宝安县地图。
东官郡大致辖区图。
你也许知道,宝安县是深圳市的前身,而宝安,也是深圳这块土地最古老的名字。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1913年前的一些诗集、史料中,宝安却不是指现在的深圳。
得宝而安
西晋八王之乱,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发动战争。永嘉年间,匈奴乘乱攻晋,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致使中国再次走向分裂。中国北部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随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为了适应大量民众南下的社会现状,岭南大量分割郡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南海郡一分为二,在东部和南部分设东官郡。宝安也是在此年从番禺县分设出来,辖今东莞、深圳大部、香港、澳门、中山和珠海大部分,地跨珠江口两岸。作为东官郡的首县,宝安县城南头同时也承担了郡治的功能。
宝安名字的由来,最广泛的说法是源于县境内的宝山。根据《广州府志》记载:“宝山,在城北八十里,宝安县以此为名。”《新安县志》亦有记载:“邑地枕山面海,周围二百余里,奇形胜迹不一而足,而山辉泽美,珍宝之气聚焉,故旧郡名以宝安。”
宝山位于今天东莞市的黄江镇及樟木头镇,主峰海拔486.9米,凌空挺立,蔚为壮观。据考证,宝山之宝,乃是银矿,古代曾在此开设银场,挖山取宝,故曰“得宝而安”,以宝安作为新县的名字。不过,此处银矿元朝时已接近枯竭。元大德年间,莞城人郑文德曾上书元成宗,言道宝山有银矿可炼银,朝廷便派人来勘察,结果失望而归。
除产银矿外,宝山自古还以瀑布而扬名。在宋代,便有诗人张登辰写下《夜宿宝山》记叙宝山瀑布盛景,诗云:“堂虚四壁风萧骚,山激万窍声嘈嘈。”瀑布常年冲蚀,崖下大石被磨出大坑,形如巨瓮,水花从瓮中溅出,如芙蓉花一样,“宝山石瓮出芙蓉”的名声不胫而走。明朝崇祯年间,宝山建有芙蓉古寺,佛教香火鼎盛,游客信众如织。清代是宝山风景全盛期,当地人自立了古刹、石瓮、灵鸟、仙床、龙潭、石井、厨洞、松径等八景。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宝山大部分的人文景观不复存在,不过山色秀丽依然。
改名东莞
时间来到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两年后的至德二年(757),唐肃宗李亨憎恶安禄山的名字,下令全国带“安”字的地名进行更改,宝安县改名东莞县,县城也同时迁到到涌(今东莞莞城),这是宝安县以东莞命名之始。
东莞名字的由来则有多种说法。较为普遍的看法为“莞草”说。天顺《东莞县志》记载:县名,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傍多产莞草,故名。就是说,此地靠海,盛产莞草,而且位于广州之东,故名东莞。而东官郡也曾被称为“东莞郡”。
也有一种说法,东莞之名脱胎于旧郡名“东官”。而东官之名则源于旧番禺盐官。南海郡的番禺盐官与苍梧郡的高要盐官,为西汉时期政府在岭南所设的两处盐官。有人认为,两处盐官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所以番禺盐官即史籍上所称的“东官”,番禺盐官的驻地即在“东官(莞)场”。
东莞(官)之名来源还有“侨郡”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从原来山东地区的齐郡、琅琊郡中分出土地,设置了东莞郡。有学者认为衣冠南渡后,东晋便在当时的南海郡侨置“东官郡”。然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当时的政治中心附近已有三个侨置东莞郡(晋陵侨置南东莞,徐州侨置北东莞,安宜县侨置东莞郡),统治者又何必在被视作南蛮之地的岭南再侨置一个东官郡呢?因此源于山东的东莞郡一说,个人认为说服力并不强。
无论东莞之名如何来,从至德二载开始,在官方称呼中,东莞县就此取代了宝安县。但宝安之名从此就没人再提起吗?当然不是。
留在民间
虽然在唐朝时就改名东莞县,但很多人还是习惯称东莞县为宝安。除了有怀旧之情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莞盐场的存在。宋朝,政府在现在的南头、西乡一带设有东莞盐场,盐场衙署设在南头。而此处的盐官也不归东莞县管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在人们心里面,宝安就是东莞县,而东莞特指东莞盐场。明初,朝廷更是在现在的南头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
而文人习惯称东莞为宝安,在东莞县一些旧志上可见一斑。深莞两地现存最早的县志是天顺《东莞旧志》,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县志则为元朝皇庆元年(1312)四川资州人郭应木与东莞亭头人陈庚一起修的《宝安志》。没错,这本元朝东莞县的县志以宝安为名。明朝永乐年间,东莞人庄恭、陈义在续修县志时,也是沿用旧志之名,取名《宝安续志》。到了正统年间,东莞知县聘请退休了的原南京礼部侍郎陈琏纂修县志,定名《东莞县志》。至此,之后的东莞县志都叫《东莞县志》,不再以宝安为名。但陈琏在《东莞县志》的序言中依然写:“因念宝安为广壮邑,地大物伙,文献之盛于古昔,志之修其可后乎。”
陈琏,字廷器,号琴轩,官至南京礼部左侍郎,莞邑桥头(今东莞市厚街镇桥头村)人,后寓居莞城同德街。怀德潘礼敬是陈琏的姑父,在编修潘氏族谱时,亦邀请陈琏做序。
陈琏不止给《东莞县志》做序时用宝安来代替东莞,在《罗浮志序》开篇,他就说:“予家宝安,去罗浮百里而近。”陈琏给东莞县许多家族的族谱写序时,很多也会注明宝安,于是就有了宝安椎山黄氏、宝安赵氏、宝安何氏等称呼的出现。陈琏还编辑过一本书籍,收录了东莞当地诗人的诗集,取名叫《宝安诗录》。
明朝,东莞县评出了八景,冠以宝安八景之名:市桥春涨、凤台秋霁、黄岭廉泉、宝山石瓮、彭峒水帘、靖康海市、海月风帆、觉华烟雨。而这八景,都在今东莞市境内。陈琏、陈靖吉均有《宝安八景诗》流传于世。清朝康熙年间,东莞知县郭文炳将自己的俸禄一百二十两捐了出来,建了一家义学,取名为宝安义学。同治七年(1868),东莞商人在新安县设立东莞会馆,而此馆又称“宝安公所”。直到民国年间,在东莞大朗镇水口村与蔡边村交界处的保安古墟,依然写作“宝安古墟”。
新旧宝安
明朝中叶,东莞县周域流民盗寇一时猖獗,海贼外患不断。因地方官绅的强烈要求,万历元年(1573),朝廷析东莞县南部,设新安县,县治位于东莞守御千户所,也就是现在的南头城。新安之名的来历,现在较为广泛的说法为源于“革故鼎新,转危为安”,《新安县志》也是取此一说。但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先有新安之名,而“革故鼎新,转危为安”是后人赋予的县名含义,新安之意应为“新宝安县”的意思,以区别旧的宝安县。
因为新安县是由东莞县分出去的,因此当时不少东莞人将新安视为宝安故地。在这段时间内,东莞依然有人称宝安,新安也会提及“宝安”旧名。清朝时期,新安也有以宝安为名的学校——宝安书院。据《新安县志》所载,宝安书院是新安县建立后最早的一座颇具规模的书院,位于县城东门外学宫左,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县丁发棠所建。后日久倾圮废,嘉庆五年(1800)改建为水仙庙。
1914年,新安县由于与河南省新安县重名,改回1100多年前的古县名宝安。从此时起,宝安县就成为1573年成立的新安县的“新名字”,而东莞那边也渐渐地没再用宝安指代自己,连“宝安古墟”也变成“保安古墟”。
由于两县历史上关系密切,所以1949年以前,宝安县还经常被拿来与东莞绑在一起,被称为“东宝”:1938年12月,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改组为中共东宝县委;1944年7月1日,广东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在松岗燕川成立……甚至1950年11月宝安县成立第一个侨联机构时,也叫“东宝归国华侨联谊会”,到1952年3月才更名为“宝安县归国华侨联谊会”。
做个假设,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话,非常大的可能现在的东莞会叫宝安,而因东莞盐场以及东莞守御千户所之故,宝安则会叫做东莞。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14~15版撰文:郑浩胜(深圳民俗文化研究者)(图片由作者收集并提供)
新闻推荐
▲扫描二维码,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活动。宝安日报讯(记者赵盼盼通讯员陈玩霞向晓柳)6月12日,由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