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盐田体育馆搭建火眼实验室,负责大规模核酸样本检测。南方日报记者金镝摄
近日,在深圳街头,有这样一群科技神器,成了防疫工作中的“开挂”日常:一架无人机,一次性可携带200多份核酸采样样本,以每小时60公里的运送速度送抵终点;一个个不动用钢筋、混凝土的实验室在平地建起,搭载高通量自动化病毒核酸提取仪,4—8小时即可上传结果;一台采样机器人“扬起手臂”,在机器视觉辅助下,就能精准定位人面部和鼻孔,完成鼻咽拭子采样,减少医护人员高风险暴露。
在疫情来临时,深圳科技创新企业率先起跑,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你能看到,深圳产新冠疫苗、“火眼”实验室、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都在疫情防控中派上了用场,深圳的快速科研和产品多场景应用,展现了深圳科技战疫的硬核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张秀娟
溯源追查
27小时测定首名无症状感染者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5月21日,深圳通报在盐田港国际货轮登轮作业人员例行检测中,发现一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22日,发现一例境外输入关联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核酸检测和病毒基因检测结果,初步判定此次疫情为一起境外输入关联的疫情。
面对狡猾的变异病毒,如何找到它的源头,考验着深圳的检测水平。
深圳市疾控中心着手对盐田区一例境外输入关联无症状感染者的样本进行了溯源分析。“当时,样本的CT值比较低,意味着其病毒载量相对较高,溯源团队马上启动了二代和三代测序。”深圳市疾控中心病原生物研究所所长张仁利说。
为了能更快跑赢病毒,从样本准备、文库构建,上机测序、序列拼接、基因比对到撰写溯源分析报告,溯源团队不分昼夜、争分夺秒,仅用27小时即成功测定首名无症状感染者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新冠病毒变异毒株“Alpha”被侦破,这对科学研判疫情、采取精准的防控措施、锁定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起到了关键作用。
截至5月29日14时,溯源团队已成功获得深圳1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序列覆盖度在98.9%—99.9%之间。经分析,该11例高度同源,推断11人属于同一感染来源或同一传播链。
二代、三代测序平台为此次侦破变异病毒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与测序平台的核心技术密不可分。张仁利表示,它的核心技术,就是通过一个纳米孔、一个电泳技术,把所有的感染者检测到的病毒,剪辑的序列慢慢阅读出来,就像水在管道里面流动一样。阅读出来以后进行拼接,再将信息库里面所有的新冠病毒进行比对,随后就能判断出此次主要传播的哪一种病原体,并能了解它的传播和传染源。
源头预防
深圳产新冠疫苗从研发到问世用时1年多
核酸检测“揪”毒之余,疫苗也为抗疫加码。
6月1日,由深圳本土企业研发生产的新冠疫苗——康泰生物“可维克”新冠灭活疫苗首批52万剂正式在深圳320个接种点启动接种。
这是广东省首个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
自2020年8月起,康泰生物引进国外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技术,并于2020年底完成腺病毒疫苗生产车间建设,仅耗时116天完成,今年2月份开始试生产。
疫苗从研发到问世,时间从传统的15年压缩至1年多,体现了深圳速度。
速度这么快,何以实现?康泰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疫苗项目研发生产过程中,很多资源都能够在南山生物医疗生态圈中“就地取材”,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是疫苗能够快速研发生产的重要因素。
有人问,速度这么快,质量怎么样?相关数据显示,康泰生物新冠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中0—28天免疫程序疫苗组的活病毒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31.7,为康复者血清中和抗体GMT49.7的2.65倍,无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
当前,康泰生物还针对变异毒株的灭活新冠疫苗、mRNA疫苗多条技术路线,进一步夯实研发基础,为疫情防控尤其是变异毒株应对提供多重保障。
“面对当前刻不容缓的疫情防控形势,预计今年7、8月,疫苗生产产能将有一个较大提升,将充分保障广东省接种疫苗的需求,未来还将满足更多地区的供应和使用。”康泰生物常务副总裁苗向说。
技术提携
“火眼”日检测样本最高可达210万人份
加快接种新冠疫苗,深圳正筑牢全民免疫屏障。而采取大面积的核酸检测,则是控制疫情的又一制胜关键。
随着疫情的不断变化,广深佛三地与时间赛跑,火速搭建起多个“火眼”实验室,旨在迅速完成各地多轮核酸样本检测,通过病毒筛查快速追踪传染途径从而阻断病毒传播。
5月24日凌晨,华大基因在大鹏搭建完成“火眼”实验室(气膜版);5月27日凌晨,华大连夜搭建龙岗、盐田两座“火眼”实验室;6月4日晚,实验室抗疫设备就陆续进入佛山场馆,仅耗时4.5小时就快速搭建起了2套、6个舱体的快装式负压硬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并投入试运行;广州疫情发生后,“火眼”实验室也第一时间驰援。
搭载高通量自动化病毒核酸提取仪等多种“黑科技”的“火眼”实验室一经建成,迅速加快当地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效率。在广州,华大“火眼”实验室核酸检测日通量扩增至近21万单管,刷新中国单体实验室日检测量记录。若采取10混1混采技术,每日最高可检测210万人份核酸检测样本。
华大智造相关负责人表示,高通量测序技术作为最早发现新冠病毒确诊病例的方法,在发现新病原、识别已知病原和鉴定未知病原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场景繁多
无人化防疫助力深圳抗疫
本轮疫情发生的20余天以来,深圳街头迅速上演了多场“无人大战”。
一架载着200余份核酸采样样本的多翼无人机频繁往返于深圳罗湖中医院和该医院位于布吉的医学检验中心;一台机器人“扬起手臂”就能完成全自动鼻咽拭子核酸采样;坎德拉分体式设计机器人在医院里忙碌穿梭,除了配送医药物资,还肩负起空气消毒的任务。
可以看到,无人化防疫正出现在深圳的各个生活场景:无触碰红外感知人体体温、警用巡视机器人在高速路口快速进行人车识别、防疫机器人在医院送餐……
各类机器人出现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像一个个“店小二”完成既定任务、提供优质服务,提高防疫效率。这背后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日趋成熟,形成了产业集群共同为深圳科技抗疫发力。
当然,还远不止这些。
在龙岗,医护人员手持PDA扫描终端设备,通过扫描居民手机中的“深i您”二维码,就可秒速完成个人信息和试管绑定,每小时可录入1000人份。同时,“深i您”上还可看到新冠疫苗接种情况、行程自查等。
深圳地铁自6月8日20时起,还开始实行“验码进站”,乘客进站前需亮出“粤康码”或“深i您”健康码。
这个码能用来做什么?一句话说,从疫情重点地区来的人,警察、社区工作者立马就能找到你。数据上云,深圳用互联网思维找到了防疫的种种办法。
研发行动快、技术操作硬、产业发展集群化,这就是深圳对于创新城市的生动实践。
新闻推荐
读创书院上线“创业者的第一节必修课” 创投专家传授“创业秘籍”
(首席记者吴吉)雄心勃勃想要创业,却不知该从何入手?想打拼一番事业,却总担心“水太深”?创业之前,请先上课!6月16日,中山大学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