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电影《1921》,日前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举行了首次公开放映,放映结束后,现场观众反响热烈。记者在放映的间隙采访了这部影片的主创人员,探究背后的创作过程及感受。
高度浓缩展现历史的“横截面”
在大部分观众们的既定印象里,主旋律影视剧大多都是围绕宏大叙事而展开的,其中有历史洪流的记录,也有杰出人物或英雄形象浓墨重彩的呈现。著名电影导演黄建新长期耕耘主旋律影片,如今67岁的他,依然在寻找新的突破。10年前,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完成了《建党伟业》的拍摄,把1911-1921年之间活跃在历史中的人物作了相应的呈现。这种“群像嵌入时代”的表现形式,也在他的献礼新作《1921》中得到了承袭和发展。
在采访中,黄建新透露,此次《1921》聚焦1921这一年前后发生的故事,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到全国及国际社会,高度浓缩地展现建党历程,是这段历史的“横截面”。
1921年这一年,上海乃至国际社会发生了什么?中共“一大”是如何筹备的?参会人员如何抵达上海?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人们,给上海带来了怎样的精神冲击?又是如何碰撞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一连串极为具体的问题,推动着“开会”这个放在电影里戏剧性不算多么强的事件里层层展开。
撑开上下左右时空的格局
“回到开天辟地的历史现场去,去感受和表现这些人物。”这是《1921》的联合导演郑大圣对于此次创作的感受。
“拍摄这部电影是个学习的过程,100年前,在这个城市召开了改变这个国家,甚至改变世界的会议。100年前这个城市的人怎么生活?我们要做城市的生态物理复现;当时这群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在想什么,又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要塑造人物,所以尽可能去体会内心世界。”
郑大圣说:“"中共一大召开",因为要成为一部电影,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一切从外观到内在,都必须非常具体生动。同时,因为电影里都是活生生的人物,整个电影的创作过程非常感性、饱含情感。”
《1921》被放在一个更大的视野格局下进行讲述。“我们努力地想撑开这一件事情上下左右时空的格局。”郑大圣说,“把这一年放在世界风云中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首先也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大气象下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借这次创作的机会,可以把这个维度有一个延伸。”由此,观众能够在电影里看到从西欧到当时的苏联,以及日本当局、国际社会和上海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结和呼应,而这些也都有史料的支持。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李天军报道:6月15日,记者从深圳市交通局获悉,据统计,今年端午节期间(6月12日-6月14日),深圳市陆海空铁四种交...